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9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相关糖蛋白的异常糖基化作用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免疫调控密切相关,本实验收集手术切除病人肝癌组织标本,应用Tris-HCl溶液抽提人肝癌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以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方法,纯化人肝癌组织ConA相关的N-糖基化糖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兰染色,与低分子量标准蛋白比较,发现用ConA纯化的人肝癌组织糖蛋白有三条电泳带,分子量分别为70kd,30kd和20kd,细胞毒试验(LDH释放法)结果提示肝癌N-糖基糖蛋白对正常人NK和LAK细胞杀伤其靶细胞K562和H7402细胞性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肝癌相关糖蛋白剂量增加抑制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双特异性抗体与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向免疫效应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进结合靶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和效应细胞2表面的触发分子,能引发正常的细胞防御机制到肿瘤细胞上来,是一种新型高铲的肿瘤免疫制剂。其中根据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识别理论发展而来的导向T淋巴细胞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某些肿瘤的免疫治疗临床前研究报告了令人瞩目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3.
化疗药物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影响的体外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几种常见化疗药物对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化疗后T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化疗前后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化疗药物在大剂量时对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力极大,并显著影响淋巴细胞的转化,化疗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杀伤无选择性,不改变细胞亚群的比例(P>0.05).结论:化疗通过对免疫活性细胞的非选择性杀伤,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动物体内评价以磺胺嘧啶(SF)为载体的氟尿嘧啶(5-Fu)靶向药物(SFPEG5-Fu)的抗肿瘤疗效及急性毒性。[方法]40只荷肝癌H22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0.9%NaCl组、SFPEG5-Fu组、5-Fu组、SFPEG+5-Fu(30:1,m/m)组,每组10只小鼠。生理盐水组作为阴性对照组,其他3组分别以相应5-Fu剂量为20mg/kg的SFPEG5-Fu、5-Fu、SFPEG+5-Fu(30:1,m/m)尾静脉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5d。给药后7d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观察给药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期。SFPEG5-Fu以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体积尾静脉一次给药20只健康昆明小鼠,给药第14d处死小鼠。对小鼠进行尸体解剖检查,取肝、脾、肾、肺、胰腺、心脏、胃、肠、胸骨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了解SFPEG5-Fu的急性毒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SFPEG5-Fu,5-Fu,SFPEG+5-Fu(30:1,m/m)3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1),给药后SFPEG5-Fu组小鼠皮下瘤体积小于其他3组(P〈0.01).5-Fu组和SFPEG+5-Fu组间小鼠皮下瘤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SFPEG5-Fu组小鼠生存期长于5-Fu组、SFPEG+5-Fu组小鼠生存期(P〈0.05)及生理盐水组小鼠生存期(P〈0.01)。SFPEG5-Fu的最大耐受量为4g/kg,可以认为LD50〉4g/kg。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出现广泛的气球样变性的改变,有点状坏死,胸骨造血功能有轻到中度抑制。[结论]SFPEG5-Fu对荷肝癌H22小鼠有明显的抑制肿瘤作用及较低的毒性,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的中位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张淑芳  汪森明 《广东医学》2007,28(4):664-666
叶酸(folic acid,FA)又名维生素B11,它可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代谢和嘌呤、胸腺嘧啶的从头合成.动物细胞内缺少合成叶酸的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依赖从外界环境获得叶酸,但由于末端的两个羧基,叶酸在生理条件下很难自由透过细胞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血管发生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复发,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和手术患者预后方面,CD105的作用及其是否优于CD34。 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每例标本取两个肿瘤组织点位和一个癌旁非肿瘤组织点位,构建孔径为1.1mm,15×10排列的组织芯片块两块,连续切片后分别用CD105、CD34、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4)定量计数、VEGF的半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D105,CD34均表达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CD105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32%;CD34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2%。肿瘤内MVD-CD105与MVD-CD34呈正直线相关(r=0.575, P < 0.01),肿瘤内MVD-CD105数值随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有直线相关关系(r=0.227, P <0.05),但MVD-CD34与VEGF表达强度无相关(r=0.172, P > 0.05 )。肿瘤内MVD-CD34和MVD-CD105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 <0.05);另外肿瘤内MVD-CD105还与有无静脉侵犯有关(P <0.05),但MVD-CD34与之无关(P > 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做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MVD-CD34组和低MVD-CD34组相比,无病生存率则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另外癌旁非肿瘤组织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率也较阴性组明显降低(P <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CD105在标记肝癌新生血管方面优于CD34,肿瘤内MVD-CD105在判断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方面也优于MVD-CD34,癌旁非肿瘤组织内CD105的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早期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临床试验表明,在神经纤维瘤患者中单独应用rh-IL-2或鼠抗GD_2与人的嵌合变异体ch14.18能通过激活LAK细胞或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杀死瘤细胞,通过基因工程将二者融合成为ch14.18-IL-2融合蛋白能特异地将rhIL-2导向肿瘤位点,抑制瘤细胞播散与生长的能力要比单独使用rhIL-2更有效。本研究选用人神经纤维瘤系SKN-AS细胞5×10~5/100μlPBS注入CB-17scid小鼠脾包膜下构建肝转移模型。1d后,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PBS,其它注射4×10~7人LAK细胞后随机分组分别给予ch14.18、ch14.18 rhIL-2、ch14.18-IL-2治疗发现:对照组与仅给予LAK治疗的肝脏布满转移灶(>500个),肝增重3倍,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LAK ch14.18治疗组肝转移灶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给细胞毒化学药物,按序给LAK细胞与细胞因子,组成过继性免疫化疗方案。在C57BL/6J鼠体内显示,ADM与LAK有序联合应用对Lewis肺癌株在该鼠肺内瘤结节形成抑制率高达87%,明显高于单用LAK/IL-2的39%(P<0.05)或ADM的26%(P<0.01)。48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结果显示,单用MVP或CAP方案有效率为30%;单用LAK/IL-2有效率为33%,主要表现为对转移灶的治疗作用。而先给CAP或MVP化疗药,按序给LAK/IL-2有效率达69%(P<0.05),并有8%病例肿块消失完全缓解,且未增加副作用。两种方法有序结合,可能增加了对癌细胞亚群的杀伤强度与杀伤谱,因此过继性免疫化疗可作为治疗肺癌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9.
组成肿瘤包块细胞的异质性(不同代龄、不同分化程度、不同周期,甚至两种类型),构成了对同一种治疗的不同敏感性和低抗性,决定了对恶性肿瘤应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和有计划治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LAK细胞对胃癌细胞KATOⅢ的杀伤过程中,加入单克隆抗体MGb2能产生明显协同作用。推测此作用的原理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此作用随着制备LAK细胞时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与LAK活性呈平行关系;制备LAK细胞时,IL-2的诱导时间既影响LAK活性,也影响相应的ADCC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