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0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43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274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342篇
内科学   320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256篇
外科学   222篇
综合类   130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13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2800篇
  5篇
中国医学   1479篇
肿瘤学   10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昊  于小红  马光朝  马致洁  章从恩 《中草药》2020,51(21):5501-5508
目的 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后对小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肝毒性的可能代谢通路。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雷公藤(Raw)组、甘草炮制雷公藤(Pro)组,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间的代谢差异进行表征。结果 与Raw组相比,Pro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显著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甘草炮制雷公藤后可以降低小鼠肝毒性;共筛选出脂肪酸、磷脂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胆酸等1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9个代谢通路。结论 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小鼠的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相关,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优化愈骨疗伤片的制备工艺,筛选最优制剂处方。  方法:在考察提取物粒径基础上,以片剂中川续断皂苷溶出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搅拌速度、制粒速度和聚维酮K30浆液浓度三者关系进一步考察。采用单因素进一步优选润滑剂和包衣工艺条件。  结果:最佳的愈骨疗伤片处方为提取物颗粒中加入10%乳糖、7.5%羧甲基淀粉钠和2.5%聚维酮K30,以及0.5%硬脂酸镁混合后压片;采用低浓度乙醇包衣液进行包衣。  结论:制得的愈骨疗伤片制剂工艺稳定,包衣后改善了片剂的吸潮性,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更便于保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4.
扶正固本法对青少年哮喘患者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复方中药敏康片治疗青少年哮喘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20例青少年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另设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组(20例)和青少年正常组(19例)为对照。哮喘组和皮炎组口服敏康片,疗程为6个月,观察疗效、血清总IgE及FcεRIβ、IL-4Rα基因表达改变情况。结果 哮喘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皮炎组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哮喘组IgE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皮炎组IgE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用Northern blot法检测FctRlt3、IL-4Rα基因,IL-4Rα吸光度值两组治疗前均较正常组高,哮喘组治疗后降低。FcεRIβ吸光度值两组治疗前均较正常组高,治疗后均降低。结论 复方中药可以调整青少年哮喘患者相关基因表达,改善患者过敏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医药行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其他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转化能力也是最低的,因此,对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加强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观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来酸罗格列酮胃漂浮型缓释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原理(HBS)研制了马来酸罗列酮胃漂浮型缓释片。方法;以体外释放度和漂浮情况为筛选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 对胃漂浮缓释片的处方、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采用γ闪烁照相技术对优化处方的内漂浮情况进行胃内动态观察。结果:马来酸罗格列酮胃漂浮缓释片在释放介质中迅速起漂,持漂时间超过12h,12h达最大累积释放;初步确定在胃内滞留时间达3h以上。结论:优化处方的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机制为异常扩散;胃漂浮片在胃滞时间明显长于普通片。  相似文献   
7.
张伟  宋洪涛  张倩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2):2867-2871
目的: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制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以90%十八醇为助漂剂制得空白胃漂浮微丸.使用流化床包衣设备,制备载药胃漂浮微丸.再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作为内溶胀层材料,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作为外控释层材料进行包衣制备胃漂浮定时释药包衣微丸.等量称取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0%,8%,12%,15%,22%的包衣微丸,混均装入硬胶囊中,即得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结果:当溶胀层处方及用量固定后,通过控制控释层的厚度,可使包衣微丸在预期的不同时间定时释药.将几种控释层增重不同的包衣微丸混合后制成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在溶出介质中,均立即起漂,包衣微丸8 h漂浮率大于80%,并于不同时间依次释药,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缓释特征.结论: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而成的雷公藤胃漂浮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人血清中罗红霉素的微生物测定法,考察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研制的罗红霉素分散片丽珠星相对于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的罗红霉素普通片罗力得的生物等效性,并估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为检定菌,通过抑菌圈直径测定血药浓度.临床实验方案采用交叉实验设计,10名受试者随机分两组服用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结果:本方法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线性范围为0.25~10.0 μg/ml(r=0.9992),最低检测浓度为0.25 μg/ml.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36分别为61.41±13.53 μg·h/ml和57.63±11.29 μg·h/ml;AUC0→∞分别为66.62±17.89 μg·h/ml和62.93±14.62 μg·h/ml;cmax分别为7.15±0.18 μg/ml和7.37±0.42 μg/ml;tmax分别为1.10±0.44 h和1.20±0.26 h;T1/2分别为8.21±2.92 h和8.28±2.46 h.方差分析表明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单侧t检验表明两制剂吸收程度相同.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9±13.8)%,表明分散片与普通片吸收程度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藏药抱茎獐牙菜Swertia franchetiana中的苷类成分。方法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抱茎獐牙菜的水溶性部分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果苷(mangiferin,Ⅰ)、异荭草苷(isoorlentin,Ⅱ)、当药黄素(swertisin,Ⅲ)、当药醇苷(swertianolin,Ⅳ)、1-羟基-3,5-二甲氧基汕酮-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Ⅴ)、1-羟基一3,7,8-三甲氧基汕酮-1-O-[β-D-吡喃葡萄糖(Ⅵ)、1-羟基-2,3,5-三甲氧基汕酮-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Ⅶ)、5-醛基1-异色满酮(Ⅶ)、獐牙菜苦苷(swartiamarin,Ⅸ)、龙胆苦苷(gentipicroside,Ⅹ)和獐牙菜苷(sweroside,Ⅺ)。结论 化合物Ⅵ~Ⅺ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Ⅶ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The bioavailability of a new sustained-release potassium chloride (KC1) tablet, designed for once-a-day dosing, was compared to a KC1 elixir using urinary excretion data. The study utilized 25 male volunteers dosed in a crossover design in a dietary/activity-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e regimens consisted of a total of 80 mEq of potassium in three equally divided doses of elixir every 6 hr and a single 80-mEq dose using four 20-mEq sustained-release (SR) tablets. The mean time to maximum rate of potassium urinary excretion was 2.2 hr for the first elixir dose and 5.5 hr after the SR tablet (P < 0.01), thereby supporting the prolonged-release properties of this formulation. After correction for baseline urinary potassium excretion, the mean total 24-hr urinary potassium excretion was 42.18 mEq for the elixir and 40.41 mEq for the SR table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sorption pattern from the SR tablet is equal to three doses of KC1 elixir dosed 6 hr ap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