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益骨胶囊对成骨细胞增殖影响的时效及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 ,观察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 (OB)体外增殖的影响 ,并探讨用于OB药效观察的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制备条件。方法 :雌性 12月龄SD大鼠 80只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益骨胶囊低剂量 (11 6g/kg)、中剂量 (34 8g/kg)、高剂量 (10 4 4g/kg)组 ,每日灌胃一次 ,连续 12天 ,分别在灌胃后的 0 5h、1h、1 5h、2h采血 ,分离血清 ,用含不同浓度益骨胶囊的血清培养SD新生大鼠颅骨OB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末次灌胃后 1 5h采血组的吸收度 (A)值明显高于各组其它时间 (P <0 0 5 ) ;不同剂量各浓度的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OB增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以高剂量组的稀释比为 2 5 %的血清浓度最佳。结论 :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对OB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益骨胶囊用于OB药效观察的大鼠含药血清制备条件以人等效剂量 9倍连续 12天灌胃、末次灌胃后 1 5h采血 ,血清添加浓度以 2 5 %为宜。  相似文献   
2.
孙阿娟  袁英  谢元华  孙超  于天源 《针刺研究》2004,29(4):279-281,313
目的 :通过电针“足三里”对酸化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胃黏膜影响的实验 ,探讨针刺的时效关系。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组、造模 ,造模成功后针刺组进行电针。在电针后 7个不同时刻各组进行取材 ,检测胃组织总NOS、iNOS ,将各针刺组与其对应模型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针刺组与对应时间模型组动物指标均值有一定变化趋势 ,其中针刺 0组比其对应模型 0组总NOS、iNOS活性相对增高。结论 :本实验各针刺组治疗 1次后 ,不同的时段对损伤的胃组织总NOS、iNOS活性的影响不同 ,针刺后即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组织总NOS、iNOS活性 ,因而可能对胃黏膜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常用的抗生素的疗效以及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抗生素的使用不同而分组,以各项观察项目全部正常的时间作为肺炎病程终止时间,比较各观察组的治愈率并进行时间一效应分析。分析使用抗生素3、7d时肠道茵群中细菌的含量,以了解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情况。结果①青霉素组、头孢组、联合用药组的治愈率以及时间一效应分析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②使用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有影响,其影响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③3个观察组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联合使用组最为明显,头孢菌素组次之,青霉素组最小。结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疗效不差于头孢类,仍值得推广应用。联合用药并不优于单用青霉素,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用药时间越长,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越大,且以头孢类影响大于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4.
芬太尼贴剂用于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用于外科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时效关系。方法  将 12 3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 4组 :T1组 2 9例 ,T2组 31例 ,T3组 33例 ,C组 30例。T1、T2、T3组分别于术前 1h、6h、12h在胸骨上端皮肤贴 5mg芬太尼贴剂 2片 (药物释放速度 10 0 μg h) ,C组贴不含药物的贴片。术毕病人清醒后记录各组病人疼痛分值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盐酸哌替啶用量和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眩晕、便秘、尿潴留等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镇痛效果 :4组VAS在各个时段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1、T2、T3组VAS与C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T2组 4h、8h时段的VAS评分均优于T1组 ,T2、T3组 ,每个评价时段的VAS无显著性差异。T1组与T2组相比 ,在恶心、呕吐、烦躁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0 0 μg h芬太尼透皮贴剂术前 6h给药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是安全的 ,并可获得最佳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环氧氯丙烷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血糖升高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血糖达峰值后恢复10%,50%,90%的效应与持续时间曲线斜率随剂量增加而递减,提示环氧氯丙烷在体内消除和转运具有多房室模型特性,血糖达峰值持续时间较长。说明环氯氧丙烷升高血糖作用部位在周边室。环氧氯丙烷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光面内质网增多和脂滴增加,髓质肾上腺素细胞分泌颗粒增多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说明环氧氯丙烷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加,诱导髓质肾上腺素细胞内PNMT增加和活性增强,促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期门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针刺前即时及进针后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量胆囊体积、收缩率,描记针刺期门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针刺的最初40 min内胆囊发生2次收缩,并在进针40 min后达到收缩峰值( P<0.05)。结论:针刺期门修复低张力胆囊动力学的最佳留针时间以40 min左右为佳,以每天治疗2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应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并结合电镜技术探讨了硒暴露不同时间对大鼠胚胎的致畸作用,染毒剂量为4.0μg/ml。结果显示硒对器官形成早期的胚胎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早期暴露12h,胚胎干重和视觉系统指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晚期(第36~48h)暴露12h,未见胚胎有任何发育异常.硒暴露24h和48h,对胚胎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0%以上的胚胎出现多种畸形。结果还提示视觉系统是硒致畸作用的主要靶位点;体外培养胚胎对硒的敏感期在1~24h这一时段,相当于器官形成期的第9,5~10.5d。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9-161+165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支持结合时效激励干预措施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来我院脑科门诊就诊的60例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同时给予心理弹性支持和时效激励干预措施,住院护理期间通过心理弹性量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康复结果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的3个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33%,P0.05)。结论心理弹性支持结合时效激励干预措施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的康复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运动水平和康复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氢醌(hydroquinone,HQ)诱导下L-02肝细胞PCNA、RAD6B及RAD18基因mRNA表达的时间效应,探讨PCNA、RAD6B及RAD18基因在HQ所致肝细胞毒性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L-02肝细胞经40μmol/L的HQ诱导不同时间(6、12、24和48 h)后,用Trizol试剂从L-02肝细胞中分离总RNA,而后反转录为cDNA;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PCNA、RAD6B及RAD18基因及内参照β-ACTIN基因的引物,并进行标准曲线分析和熔解曲线分析,建立和优化定量检测各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PCNA、RAD6B及RAD18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在各时间处理组(6、12、24和48 h)中,染毒组L-02肝细胞内PCNA、RAD6B及RAD18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均高于未染毒组。在24 h的时间范围内,PCNA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无论是染毒组(40μmol/L)还是未染毒组(0μmol/L),均具有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到24 h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RAD6B和...  相似文献   
10.
Each of 40 fasting human subjects (20 men and 20 women) consumed 1 g ethanol (absolute) per kilogram body weight as a 20% solution by volume in organge juice. The time to peak BAC was found to be 24.0 min later than the time to peak alcohol effect as measured by magnitude estimation. This difference is both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reliable. These data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which usually show these events to be synchronous. Discussion includes reasons for this empirical discrepancy,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acute tolerance, and plans for future research.Examination of group data shows the same general trends obtained in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alcohol-effect scores reach peak earlier than BAC for the group as a whole (n=40), or for men alone, or for women alone. Moreover, alcohol-effect scores decline more rapidly in later trials than BAC scores, as has been reported earl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