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完全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363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是血瘀证模型研制的一个方向。文章论述了建立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该模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深远的科研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心梗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梗后心衰模型,术后8周从动物一般状态、呼吸频率、心率、力竭性游泳时间、心电图等方面进行中医证候评价,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8周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力竭性游泳时间缩短,超声心动图参数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下降(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大(P〈0.01)。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异常Q波发生的导联个数增多。同时全心重/体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梗后心衰模型大鼠术后8周的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其病理学表现为左室重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血脂浓度及应证方药调脂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血脂浓度及应证方药(调脂通脉颗粒)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172例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脂通脉颗粒)和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观察症状、体征(证候积分)和血脂浓度的变化,应用PCR-RFLP技术进行ApoE基因型测定。结果调脂通脉颗粒调脂疗效与血脂康相当,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证候积分改善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携带ApoEE3/3和E3/4基因型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明显高于E2/3基因型者(P<0.05或P<0.01);E3/4型患者对应证方药在LDL-C浓度的改善上较E2/3和E3/3型明显(P<0.01)。结论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ApoE基因第4外显子不同基因型个体对应证方药调脂作用的敏感性不同,表明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痰瘀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痰瘀型高脂血症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治疗后外周血血脂水平和ALT,r-GT,IL-8,MDA及SOD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TC,TG,LDL-C均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组经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ApoA水平和SOD活性较前明显升高(P<0.05,P<0.01),ALT,r-GT,IL-8和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对照组经辛伐他汀治疗后,ALT,r-GT,IL-8,MDA及SOD水平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的ALT,r-GT水平及SOD活性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的降脂作用与其化痰消瘀作用有关,其在降脂的过程中保护肝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关,进一步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痰瘀分消作用在脂质代谢中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血瘀证相关基因b13的筛查和临床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查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证候相关基因。方法:临床区组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血瘀证、冠心病非血瘀证、非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共40人,运用外周血mRNA差异显示获得差异条带、反向Northern法阳性验证、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临床验证。结果:得到的28条真实差异基因片段序列,与人类基因数据库中比对分析,获得的b13与人类基因淋巴细胞活化因子1有100%的同源性,在冠心病血瘀证组显著表达。结论:差异基因b13通过T淋巴细胞的活化,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进一步内皮损伤,刺激内皮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细胞黏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黏附及脂质沉积,参与了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专家对心血瘀阻证的诊断经验,筛选心血瘀阻证诊断指标,评价其重要性,为心血瘀阻证量化的诊断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冠脉造影的冠心病冠脉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脉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将多中心收集的50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血瘀证各亚型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平均冠脉病变支数(2.28±0.82)支,冠心病非血瘀证平均冠脉病变支数(2.07±0.86)支,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比较,血瘀证患者的冠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支病变,重度狭窄(P<0.05);(2)冠心病血瘀证亚型中,阳虚血瘀证的平均冠脉病变支数为(2.58±0.65)支,明显多于其他血瘀证亚型(P<0.05);(3)与冠心病痰瘀互阻证比较,阳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病变多表现为重度、中度狭窄(P<005),而单支病变较少见(P<0.05)。(4)采用对应相关分析发现阳虚血瘀证与冠脉重度狭窄关系密切(相关距离0.1899)。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与血瘀证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证候计量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计量诊断。建立计量诊断赋分表,确定诊断阈值,为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的宏观辨证提供数理统计学依据。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其中气滞血瘀证168例,非气滞血瘀证198例。参考气滞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的四诊内容,结合临床病例确定量化标准的候选相关因素,应用统计比较方法选定相关因素;运用条件概率换算方法建立相关因素赋分表;应用最大似然法确定量化诊断阈值,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方法进行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结果建立了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计量诊断赋分表,并确定量化诊断阈值为26。经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其敏感度、特异度、粗符合率、错判率、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4.64%、88.89%、91.53%、8.47%、8.52;94.29%、90.32%、92.42%、7.58%、9.74。结论本计量诊断赋分表中各指标对慢性前列腺炎气滞血瘀证诊断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该表经过回顾性、前瞻性检验考核,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和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