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27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1019篇
预防医学   203篇
眼科学   1547篇
药学   326篇
  7篇
中国医学   289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研究组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9.06%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视近度、视远度和平均斜视度比较,两组患者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较治疗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斜视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功能恢复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研究组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较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有更好地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是指视轴常常分开,当远视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当近视物时,可保持正位[1-2]。发病时,该病多先出现外隐斜,即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发病初期,仅在看远时发生,而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出现看近物时亦可出现外斜。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好发于儿童早期,其发病率高达1%,占斜视的80%左右[3]。导致该病的病因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49例Ⅴ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惠者分为四组,分别采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不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Ⅰ组)、联合单侧下斜肌切断减弱术(Ⅱ组)、联合双侧下斜肌对等切断减弱术(Ⅲ组)及联合双侧下斜肌不对等切断并部分切除减弱术(Ⅳ组)治疗Ⅴ型斜视。结果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采用四种方式治疗后,眼位正位,下斜肌功能亢进改善+~++,双侧下斜肌功能对等,术前术后原在位度数和上下注视25。斜视角之差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根据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Ⅴ型斜视伴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眼位矫正满意,同时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神经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神经组织及血管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可分为:(1)无症状性梅毒;(2)脑膜血管型梅毒;(3)脑实质型梅毒,包括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神经梅毒是可治的,及早诊断对预后有积极意义.本文报道2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梅毒性痴呆腰穿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宁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67-267
我院近期接诊了13名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甚至痴呆的男性病人,经过CT、脑脊液及血液梅毒抗体检查确诊病人为Ⅰ-Ⅲ期的神经梅毒。神经梅毒分为无症状型、脑膜炎型、脑膜血管型、实质型梅毒。梅毒性痴呆又称麻痹性痴呆,是实质性神经梅毒的一种,是因梅毒螺旋体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从梅毒初感染到发展成麻痹性痴呆的潜伏期为15~20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加灵龟八法取穴治疗神经原性麻痹斜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83例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符合观察条件患者,随机分别采用电针加灵龟八法取穴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讧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前者为95.56%,后者为78.95%,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加灵龟八法取穴治疗神经原性麻痹斜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小儿全麻术后常易发生呕吐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可引起许多严重并发症,如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为了尽可能减少呕吐的发生,笔者希望能找到一种疗效好、费用低、副作用小的用药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格拉司琼复合地塞米松抗呕吐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是严重的眼病之一,发生率达2%~4%。为了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儿童弱视、斜视的防治工作,进一步探讨弱视儿童的斜视、屈光不正的发生情况,现将1985年以来确诊为弱视的218例儿童436只眼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203例麻痹性斜视的住院病例.203例中先天性麻痹性斜视75例.原因不明占65%,外伤占17%,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后占9%,脑炎占3%.外伤中,外展神经麻痹最多见,占50%,其次为滑车神经麻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以上斜肌不全麻痹最多,占29%,下直麻痹占19%,下斜肌麻痹最少,占6%.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早期手术.上斜肌不全麻痹效果较好.采用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的肌移植手术可减少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