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
犬肝内动脉覆膜支架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支架置入的成功率、贴壁性、支架内狭窄率及支架内皮化等诸方面探讨犬肝内动脉覆膜支架置入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毕格犬8只,全麻下采用介入技术在其肝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内置入球囊扩张式可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覆膜膜支架,置入后即刻及术后2、4和12周行DSA复查,观察支架置入过程及其造影表现、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架均输送到位并顺利置入8只犬肝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支架释放后贴壁性能良好,所隔绝的动脉分支未显影;以管腔丢失>50%为明显狭窄标准,2周复查时有2只犬出现支架内明显狭窄,12周复查时有3只犬出现支架内明显狭窄(3/8)。病理显示2只犬为血栓形成、1只犬为内膜增生所致;5只犬支架出现完全内皮化(标本3个不同取材部位均完全内皮化),3只犬支架内皮化不完全(标本3个取材部位至少有1处未内皮化);支架两端较中央部更易形成内皮化;支架置入前后,所有犬肝功能均未出现显著改变。结论球囊扩张式覆膜膜支架能够顺利置入犬肝动脉,并且具有良好的贴壁性,能形成完整的内皮化,不会对肝功能带来影响。覆膜支架的犬肝内动脉置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白细胞(WBC)数小时内急剧升、降原因。方法收集患者入院时首次血、尿细菌培养结果;取患者1周内7次EDTA-K2抗凝血标本,在STK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与高、中、低定值全血质控品同时进行比对测定,每个样本平行分析4次求均值,同时检测患者6次血清标本内毒素含量,统计数据。结果测得仪器批内误差CV0.18%;其中14小时内5个样本WBC均数(x)分别为20.1×109/L、2.3×109/L、3.2×109/L、22.8×109/L、15.7×109/L;血、尿均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内毒素试验阳性。结论内毒素导致WBC贴壁,造成病危期4小时内周围血液WBC急剧下降10倍;临床在分析实验结果时既要考虑内毒素导致WBC上升,又要考虑内毒素致使WBC贴壁造成急剧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4.
大鼠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  谢富康  冯英 《解剖学报》2006,37(4):455-457
目的探讨肌卫星细胞体外分化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表达。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SD乳鼠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卫星细胞的分化过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用银环蛇毒素鉴定细胞表面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并用乙酰胆碱刺激细胞观察其收缩功能。结果体外培养的肌卫星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融合成肌管。α-sarcomeric actin.skeletal myosin 和 desmin t抗体鉴定为阳性。ACh可刺激卫星细胞形成的肌管收缩。卫星细胞无明显的N—ACh受体表达;而卫星细胞形成的肌管经分化培养后N—ACh受体呈局部块状聚集。结论肌卫星细胞分化后形成的肌管具有收缩功能,并且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合成烟碱型乙酰胆硅罟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非贴壁骨髓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方法 分离骨髓前体细胞体外培养 ,用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细胞克隆数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检测PCNA、Ⅰ型胶原、钙及骨钙素。研究bFGF对非贴壁前体细胞的促增殖及分化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中许多基质前体细胞以非贴壁前体细胞 (NASP)形式存在 ,bFGF不仅能促进其增殖 ,而且能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 bFGF主要作用于非贴壁生长的基质前体细胞 :能增加骨细胞的数量 ,促进骨样组织形成 ,为临床用bFGF治疗骨折、骨不连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间充质的多潜能干细胞,易分离,无特异分子标记,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诱导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ERK的磷酸化和MEF-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进而引发STAT3磷酸化的增加以及MEF-2C和MyoD基因表达的上调,从而激活肌源性以及心肌特异基因的转录,促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方向分化。但其分化机制还有待深人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2种分离培养方法所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长特征和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比较,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安全、高效地为临床和实验提供大量优质MSCs的方法。方法提取C57BL/c小鼠的骨髓,分别作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培养分离法分离培养MSCs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29+、CD31-、CD34-、CD45-表达水平,并比较各自所得细胞的生长曲线;ELISA检测培养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DF‐1α浓度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所得原代细胞有较快的生长速度,较短的生长周期;培养液中VEGF和SDF‐1α浓度也稍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以快速、方便、有效地为临床和实验提供大量MSCs ,所得细胞的培养环境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减少了对细胞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拟胚体(EB)贴壁时间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心肌分化的影响并研究其机制。方法用悬滴培养法促进ESCs形成EBs。EBs在不同的分化天数贴壁,观察搏动EBs百分比,RT-PCR检测Nkx2.5,GATA4和β-MH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c家族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水平。结果分化第3,4天贴壁组搏动EB百分比及Nkx2.5,GATA4,β-MHC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分化第5,6和7天贴壁组(P<0.05);EB贴壁能够使Src激酶磷酸化水平升高,Src激酶阻断剂PP2能够抑制贴壁诱发的Src激酶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对于分化第4天贴壁组,在分化第4~6天使用PP2能够增加搏动EBs百分比及β-MHC表达水平(P<0.05)。结论 EB贴壁时间是影响ESC心肌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化第4天或者之前贴壁可以显著抑制心肌分化,其机制可能是EB贴壁激活了Src激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臭氧瘤内直接注射对兔VX-2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只为A组(模拟穿刺),治疗组3组(B~D组)各30只:B组瘤内注射20 ug/ml浓度臭氧、C组瘤内注射40 ug/ml浓度臭氧及D组瘤内注射60 ug/ml浓度臭氧,于肿瘤种植后2周后直视下进行治疗,A组仅模拟穿刺,B、C、D三组按肿瘤体积2倍量不同浓度的O3多点穿刺直接注入瘤体内,术前均行CT灌注扫描,术后第4、8天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并于第8天CT灌注后后全部处死取肿瘤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A、B、C、D4组肿瘤生长率V4/V0分别为:2.06±1.10,1.43±0.80,1.54±0.82,1.62±0.92;V8/V4分别为:2.34±1.93,1.80±0.72,1.98 ±1.28,1.56 ±0.86;V8/V0分别为:4.58 ±3.14,2.64±1.59,2.93±1.56,2.27±1.34.V4/V0结果显示A、B两组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V8/V4各组间比较P>0.05;V8/V0结果显示A、B两组P =0.008,A、C两组P=0.029,A、D两组P=0.001,B、C、D各组比较P>0.05.结论 经皮穿刺瘤内直接注射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浓度的臭氧均可效抑制兔VX-2肿瘤生长.20 μg/ml、40 μg/ml及60 μg/ml不同浓度的臭氧对兔VX-2瘤的抑瘤效果虽无显著性差异,但60 μg/ml的臭氧作用持续时间更长,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到今天,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8年。从2001年瑞典ESC会议上Morice公布了RAVEL研究结果,并感言DES正在开创一个真正的"D.E.S"完美时代,到2006年的血栓风暴令DES的安全性饱受质疑,历经4年多的争论和新增循证医学证据,又使人们对DES重拾信心。而今,2012年EuroPCR会议上Rber等[1]研究,使众多新型DES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