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70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45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9篇
  1篇
中国医学   29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发作性睡病是致残性白天睡眠增多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旨在减少白天睡眠增多和猝倒,改善夜间睡眠紊乱、睡眠瘫痪及与睡眠有关的幻觉。2019年,组胺H3受体拮抗剂替洛利生(Pitolisant)和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索利氨酯(Solriamfetol)分别在欧盟和美国上市,前者具有促醒和抗猝倒作用,后者也有促醒作用,且戒断症状和滥用的发生率更低。目前,控释型羟丁酸钠(FT218)、低钠型羟丁酸盐(JZP-258)、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瑞波西汀,又称AXS-12)以及莫达非尼联合氟卡尼制剂(THN102)等药物仍在开发和测试中,均可作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相关白天睡眠增多和猝倒的潜在药物。本文重点介绍这些最近研发的发作性睡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例1:患儿,女,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反复阵发性睡眠1个月”入院。患1个月因同班一淘气男生打她几次,情绪波动较大后,出现阵发性睡眠,一天发作数次,每次数分钟到半小时,患儿呈入睡状,眼睑下垂,四肢无力,反应略慢,呼之即醒,无尿失禁、发热、幻觉、及猝倒,有时站立时思睡,双下肢略摇动,无跌倒,为进一步治疗,来本院住院。查体:心、肺、胰、四肢、神经系统均未见异常。辅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神经肽Orexin分子生物学,促觉醒作用及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关系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十六岁开始有逐渐加重的睡眠发作,伴有轻度不典型猝倒。14岁后出现入睡前幻觉,主要为鲜明生动的听幻觉,偶有幻视、幻嗅。幻觉严重时继发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失去自知力。22年随访结果: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仍有轻度睡眠发作及入睡前幻觉,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对诊疗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与HLA—DQB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测定HLA—DQB1等位基因,并与44例健康人检测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发作性睡病患者组DQB1*0602基因频率为40%,与正常对照组9.09%相比较明显增高;未检出DQB1*0401—0402基因,与正常对照组9.09%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LA—DQB1*0602基因为中国发作性睡病人群的易感基因;HLA-DQB1*0401—0402基因为中国发作性睡病人群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6.
7.
神经、精神因素对儿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时期是人生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阶段 ,身体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之中。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组织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物质基础。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 ,功能也不够完善和稳定 ,精神心理状态易受到周围环境、家庭、学校或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近 2 0年来我国独生子女明显增多 ,对各种情况变化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因此与成人相比较易发生心理行为障碍。神经、精神因素不仅对许多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可以作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引起一些疾病。众所周知 ,在儿科临床上一些较常见的疾病如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4例发作性睡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中临床表现为睡眠发作14例,入睡前幻觉7例,猝倒11例,睡眠瘫痪2例,睡眠四联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症状同时出现.给予利他林治疗,随访8例均有效.结论: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睡眠四联症,给予利他林治疗有效,但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王文斗 《家庭医学》2007,(13):14-15
小明从10岁起被冠以“小懒虫”的雅号。因为他上课时常常呼呼大睡,甚至吃饭时也会瞌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他为此不知挨了父母多少责骂,身心备受“睡魔”的摧残。后来经医生诊断,原来他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发作性睡病。  相似文献   
10.
用一种新构建的脑电图检查方法在控制条件下探讨长期接受抗Jian药治疗是否削弱了癫Jian病人维持觉醒的能力。发现接受抗Jian治疗的病人平均总倦睡时间为101s,两个对照组均≤12s。该时间与测量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