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46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老中医沈丕安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有其独特的中医见解,认为其归属于“督脉痹”范畴。该病病机是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又感风寒湿热痰瘀毒七邪,血络瘀滞,风湿入骨,损伤腰尻而发病,对于其病,他总结了自己独特的“7+1”发病机制,治疗上采用祛风通络、补肾壮督之法,临床常用补肾壮督、祛风通络、顾护胃气等药对,并创制了自己的经验方鹿角壮督方、羌活地黄汤等,临床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2.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其病位在肺,总的病机为湿郁于肺,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尽早正确及时除湿,通腑泄浊。依据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初步提出分期辨证论治: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在临证时需要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本次疫病。未感染者要早预防,已感染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颤证源流考     
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颤证病名首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唐宋以前,有关颤证症状、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各医家著作之中,并未归纳为一种疾病。唐宋时期,治疗颤证的方药较为丰富,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医家对颤证进行系统整理,从而形成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5.
闭经源流考     
“月事不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秦汉以降,又衍生出诸多称谓。至明代,其命名趋于统一,谓“经闭”。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籍对闭经之认识日益完善。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闭经辨治理论体系。闭经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失运化、肾水不足、肝伤失藏、痰湿壅滞、寒凝血瘀;治法以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调补脾胃、补肾益精、疏肝调气、养血调经、针灸及纳药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7.
肾性水肿是继发于肾脏疾病而出现的水钠储溜,水肿多从下肢部位或眼睑、颜面部开始,是肾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对水肿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与论述,但是由于历史传承及中医学自身发展特点,中医的病名及其所论述的具体范畴并没有规范,使得许多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黄帝内经”[1]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的成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在“内经”;中对水肿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内经”;中水肿相关名词的整理,研究其论述范畴,从源头考辨中医文献中与现代疾病中的肾性水肿较为相关的病名.  相似文献   
8.
崩漏源流考     
"崩"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漏下"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本病病因病机多端,可分为肾虚、脾虚、血瘀、血热、肝郁气结等证型,论治以补肾益气、固经止血,补脾养血、固经止血,清热固经、止血调经,活血化瘀、固经止血,平肝理气、固经止血为主.本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既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入手,对历代医籍中崩漏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历史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梳理白涩症发展沿革,探讨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期为白涩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中医对白涩症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有关目涩的论述,其对于自觉眼部干涩不适的症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白涩症”之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后沿用至今。其基本病因病机主要归责于津液亏少,眼目不得濡养,外感邪气、脏腑内伤、情志失常、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致病,内治法治疗主要分为祛邪、泻实、补虚三个方面,外治法包括点眼法及针灸疗法,临床上当审察病因,随证治之。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梳理瘟疫病名的研究进展,获取古医籍中疫病文献的筛选思路。 [方法] 首先明确瘟疫的定义,阐述其主要分类方式,对温病、伤寒等相关名词进行考辨。而后将疫病文献分为笼统的瘟疫和具体的病种2大类,列举今人对相关术语的研究进展。[结果] 瘟疫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按寒热性质分为温疫、寒疫和杂疫,温疫又可分为温热疫、湿热疫和暑热疫。瘟疫和温病的概念是交叉的,其交集部分为温疫。瘟疫本属广义伤寒,后逐渐脱离伤寒独立,其与传染病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从文献中梳理出概述性瘟疫名称3种:(1)“疒”部的瘟疫全称;(2)以时令与流行命名的术语;(3)其他。制作“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涵盖传染病6类53种,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传染病、螺旋体病、原虫病和蠕虫病。[结论] 本研究厘清了瘟疫的概念,找到了打开疫病文献宝库的钥匙,在相关研究中具有“破局”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