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46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57篇
  1篇
中国医学   134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栀子苷对ox-LDL诱导的RAW264.7来源泡沫细胞DNA甲基化的作用。方法以ox-LD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模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栀子苷对泡沫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80μg/mL ox-LDL处理)、栀子苷小剂量组(80μg/mL ox-LDL+30μg/mL栀子苷)、栀子苷大剂量组(80μg/mL ox-LDL+100μg/mL栀子苷),处理24 h后收集细胞,总胆固醇试剂盒检测栀子苷降脂效应;同时提取DNA,进行甲基化免疫共沉淀联合测序(Medip-seq)检测,并对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与Pathway分析。结果红油O染色结果提示:以80μg/mL ox-LDL处理的RAW264.7细胞泡沫化最为明显;栀子苷对RAW264.7来源泡沫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大剂量栀子苷(100μg/mL)能够降低细胞总胆固醇(P=0.0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有大量异常差异基因甲基化(包括异常的基因高甲基化与基因低甲基化)。涉及多个AS相关功能与通路,如蛋白激酶C活性,MA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小剂量与大剂量栀子苷(30μg/mL与100μg/mL)均能改变泡沫细胞中异常的基因甲基化,涉及蛋白激酶C功能、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栀子苷不仅能去甲基化,同时还能促甲基化。结论栀子苷可能通过对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异常基因甲基化进行双向调控实现抗AS效应。  相似文献   
2.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栀子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L9(3^4)正交设计对超临界萃取条件进行优化,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5℃,35MPa,120min的萃取条件下挥发性成分的收率最高,超临界萃取产物的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反,反-2,4-癸二烯醛,而传统水蒸汽蒸馏工艺下主要成分为反,反-2,4-癸二烯醛。与水蒸汽蒸馏工艺相比较。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且有革取率高。生产周期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不典型阳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的221-223条文从文理,医理和编次上进行重新的理解,指出有阳明病外证而内无燥屎结聚的所谓不典型阳明病,在临床上应从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其主治方剂分别的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这样理解比之现行的将此条件作为阳明误下后的救逆似更有临床意义,而后世的温病三焦辨证与此暗合可能受此启发。  相似文献   
5.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与胆囊管梗阻,胆囊局部缺血,胆汁淤积,细菌感染,代谢障碍,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与肝胆疏泄不畅,湿热蕴结有关。在此期如治疗不善则易转化成慢性。自1995年6月至2004年5月,笔者用自拟的栀子茵陈汤治疗急性胆囊炎3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复方栀子冲剂栀子甙薄层扫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苏健  王宝琴 《中成药》1993,15(1):16-17
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复方栀子冲剂中栀子甙的含量,对实验条件,以正交试验法进行优选,确定了最佳方案,排除了干扰,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1993年1月~1997年6月,我们对妇科癌瘤行盆腔淋巴清扫术后并发淋巴囊肿的患者,采用中药红花栀子散外敷治疗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根治术后2~10d,下腹部有疼痛,并能扌门及不同大小的肿块,边界清楚,有压痛,甚或伴有全身发热者为观察对象。24例中,平均年龄(4606±1310)岁,平均病程(1553±524)d,病情轻者8例,中度11例,重度5例。2 治疗方法采用自拟红花栀子散(两药等份研细末)酒调湿敷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d。治疗期间不配用抗生素。3 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肿块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肿块…  相似文献   
9.
八正合剂是以八正散为基础,选用道地药材,精细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抗炎、解痉、镇痛、利尿、解热及增强免疫等功效。栀子为方中主药之一,栀子苷为栀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了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本实验参考文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八正合剂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牛黄、栀子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影响,探讨治疗缺血性中风在该作用环节不同时段的作用特点,研究其配伍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时序特征。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牛黄、栀子及二者配伍对缺血再灌注24小时和72小时两个时段大鼠脑组织NGF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抑制脑组织NGF的表达,从而削弱了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再灌注24小时,牛黄、栀子均可促进NGF的表达,而二者配伍后作用明显降低:再灌注72小时,牛黄的作用不显著,栀子可明显增强NGF的表达,二者配伍与栀子的作用相当,未显示出明显的配伍效应。结论:中药配伍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效应累加,而是依据作用环节及作用时间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