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6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面诊论治小儿病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法,离不开望闻问切四诊。然而小儿口不能言,脉无所察,唯形色以为凭,故历代儿科医家均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笔者在儿科临证中,每每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而在望诊中更注重面诊,尤其在其他诊法难以实施时,则以面部望诊为据而施治,多获效验。现选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望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诊在诊疗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 祖国医学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的征象与五脏六腑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面、舌与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病变,诚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异常变化,就必然会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望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为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如《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又如《灵枢·五色篇》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这说明了通过望色,可测知所病之脏腑。为此,笔者于八三年以来,共收集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的中医望诊资料,重点就其中出现睑缘青紫的115例资料,进进了初步整理。现将整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114例卫气分证温病患者的面色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望诊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自《内经》时期开始至今有很大发展。晚近有“现眼识病”、“观手识病”、“观耳识病”等论出现,进一步丰富望诊的内容,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诊病方法。业师李玉奇教授之望诊特別是望舌的经验别具一格,是为前人未论、方书未载,在观舌识病方面提出新论新见,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更加准确、直接的方法。李老通过胃镜对胃内部形态的观察,提出了胃病的辨证与胃内形态变化同一性的见解。笔者深感李老的这些论述新颖,依此辨证符合客观实际者十之八九,故称  相似文献   
6.
根据小儿辨证特点,通过望指纹及体征,对小儿疳疾等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说到看中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不就是去看病吗,还有什么讲究?其实这是由于对中医的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8.
9.
10.
小儿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后天的精神状态、疾病、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故小儿四象辨象比成人相对复杂。笔者按照《东医寿世保元》、《中医体质学》的辨象法,主要依靠望诊、易感特异证、小儿四象人的寒热分型,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辨别小儿四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