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组织工程中胶原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用以维持、恢复或提高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制备、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体内植入相容性情况等方面。其中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是组织、器官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细胞种植基质材料应具备:①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日~2007年9月23日在重庆召开。本次学术大会脊柱外科领域的文章涉及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矫正、胸椎及椎体成形、下腰椎及退变性疾病、脊柱感染及基础研究等内容。邹德威教授对脊柱外科30年的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目前脊柱外科的进展很快,从最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椎间盘木瓜凝乳蛋白酶消融以及Harrington棒、Luque棒矫正脊柱畸形和治疗脊柱创伤到80年代的椎弓根短节段固定系统(包括Steff钢板、CD…  相似文献   
3.
由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届全军骨科学术大会于2007年9月21~23日在重庆召开。大会共收到来自101个单位的1438篇稿件,其中有来自大学教学医院和各级总院,也有来自基层驻军医院及边防哨所卫生队。内容涉及骨科各个领域,包括:军事医学与严重创伤,颈胸腰椎退变、感染、畸形及其相关基础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骨胶原产量及特性的比较,推荐一种较为理想的提取皮质骨I型胶原的方法。[方法]以猪皮质骨为原料,去除软组织后劈成小骨块,经酒精梯度脱水、无水乙醚脱脂、盐酸脱钙、甲醇:氯仿(1:1,v/v)再脱脂处理后,骨块软化。然后将软化的骨块在高速粉碎机上粉碎成脱钙骨基质粉。分别采用传统的碱溶法和自建的增强酶解法对脱钙骨基质粉处理,经溶解、离心、透析、冻干等操作提取皮质骨胶原。最后对增强酶解法所得产物进行鉴定,并对两种提取方法的效率及得到的产物的外观、黏度、凝胶固化性进行比较。[结果]增强酶解法所得胶原的氨基酸组成、蛋白电泳、相对分子量大小、最大光吸收波长均符合I型胶原特征;和碱溶法比较,提取率由(57.8±4.96)%提高到(94.04±0.55)%;其相同浓度(0.03%,w/v)醋酸溶液黏度测定,增强酶解法为3.71,碱提法为2.81;在37.0℃,pH值7.35~7.45条件下行凝胶固化性检测,增强酶解法所提胶原凝胶液约10min可固化形成凝胶块,而碱提法所提胶原的溶液仍为黏性液体。[结论]增强酶解法提取的骨胶原是I型胶原;相对于碱提法,该法提取效率高,所得胶原纯度高、黏性好、固化性好,是一种较好的从猪皮质骨中制备I型胶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PEMFs)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s)缝隙连接所介导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透射电镜观察BMSCs超微结构,应用荧光漂白恢复(FRAP)技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M-SCs经PEMFs刺激后GJIC的功能变化。结果经PEMFs刺激后的hBMSCs,平均荧光漂白恢复率为(64.12±0.83)%,较对照组犤(35.26±0.76)%犦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PEMFs刺激能促进hBMSCs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  相似文献   
6.
Ilizarov技术及其外固定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经过大量临床试验,提出了"张力-应力"法则,此法则成为了后来牵张成骨技术的理论基础并极大促进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尽管肢体延长术(Ilizarov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仍然有许多的并发症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肢体延长术的发展历程、常见综合征及其处理原则、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从事肢体延长的各级医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体外应力培养系统,观察应力刺激对骨种子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明确成骨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骨基质为支架材料,以流体切应力作为对种子细胞的体外应力刺激。建立一种骨种子细胞体外三维应力培养系统——流动腔灌流体系,并利用该系统对MSC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产物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系统可以明显促进ALP活性和骨钙素产物的表达,而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系统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体外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血管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Zhou Q  Li Q  Yang L  Liu F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212-215,I013
目的 探讨在糖皮质激素诱导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与髓腔内脂肪填塞的关系。 方法  12~ 18个月龄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5 2只 ,按 2 5mg·kg-1·d-1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 ,通过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墨汁灌注切片光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用药中和停药后股骨头病理和血管形态的变化。 结果 用药 2周出现股骨头髓腔内脂肪填塞 ,窦状隙血管因脂肪细胞压迫变细 ,血管铸型、墨汁灌注切片显示了血管表面压迹。病变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窦状隙血管逐渐失去其结构特征。图像分析示股骨头内血管面积进行性下降 ,8周约为对照组的1/ 4。停药 6周负重区髓腔内仍存在明显脂肪化 ,血管纤细、稀少。实验 4周 ,股骨头内出现典型骨坏死灶。随时间的延长 ,坏死灶增大、股骨头坏死程度加重。 结论 髓腔内脂肪填塞是导致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中缺血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尤其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正>1概述跟痛症(Plantar heel pain)是运动系统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高达10%,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1,2]。跟痛症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足底内侧跖腱膜止点至跟骨内侧结节压痛,活动后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行走功能。跟痛症的治疗由于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不明,多种学说并存,所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