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S-(2-18F-氟代乙基)-L-蛋氨酸的合成及其放射药理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肿瘤氨基酸代谢显像剂S-(2-18F-氟代乙基)-L-蛋氨酸(18FEMET),评价其区分炎症和肿瘤的价值.方法采用亲核取代反应,由两步法合成18FEMET.测定正常小鼠、肿瘤及炎症小鼠体内FEMET生物分布,对模型小鼠进行18FEMET PET显像,并与2-18F-2-脱氧-D-葡萄糖(FDG)和O-(2-18F-氟代乙基)-L-酪氨酸(FET)比较.结果 18FEMET手工合成时间约为70 min,未校正总放化产率为15%~25%,放化纯度大于95%.正常小鼠中胰腺、肾脏、结肠、肝和心脏等脏器摄取18FEMET较高,且放射性滞留时间较长,血液和脑摄取18FEMET较低.肿瘤细胞可高度摄取18FEMET,FDG和FET,炎症组织也可高度摄取FDG,但几乎不摄取18FEMET和FET.结论 18FEMET制备简便,能够区分肿瘤和炎症,可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特异性肿瘤氨基酸代谢PET显像剂.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健康志愿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比较健康志愿者在清醒和异丙酚靶控输注(FCI)致意识消失状态下大脑不同解剖结构间葡萄糖代谢的差异。方法 健康男性志愿者5名,分别在清醒和意识消失期作PET扫描。意识消失期以异丙酚效应室浓度(ECC)2.5μg/ml为初始浓度,以±0.2μg/ml浓度梯度调整志愿者意识状态至改良OAA/S1分,并维持此ECC至扫描结束。~(18)FDG10mci推注完毕开始计时,在0~4.5(T_1)、4.5~9.5(T_2)、9.5~29.5(T_3)、29.5~44.5(T_4)、44.5~59.5(T_5)、(59.5~74.5)min(T_6)6个时段进行扫描。数据重建后立体定向选取全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小脑等感兴趣区域(ROI),并将各ROI闪烁点计数转化为标准摄取值(SUV),比较意识消失期各ROI在各时段与清醒期SUV的差异及其降低百分比。结果 T_(1-6)时段随时间延长全脑和各ROI的SUV降低百分比逐渐增加。与全脑比较,枕叶T_6时段SUV降低百分比增加、豆状核T_(3-5)时段SUV降低百分比降低(P<0.05或0.01)。与丘脑比较,尾状核、豆状核T_(2~6)时段SUV降低百分比降低(P<0.05)。T_(3~6)时段意识消失期SUV明显低于清醒期(P<0.01)。两期主要皮质区、皮质下中枢及小脑SUV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相同时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L_(4~6)时段,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PET-CT)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评估并对术后复发病灶的早期发现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1例(34例次)肝癌患者拟行或已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资料。肝移植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0例(12例次),其中8例(8例次)PET检查的目的是肝移植术前评估,2例(4例次)行PET检查的目的是了解介入综合治疗或手术切除后肝癌病灶的灭活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肝移植术后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检查目的是了解肝移植术后肿瘤有无复发转移,术后行PET检查距离肝移植手术13之间的平均时间为8-68个月。结果 (1)肝移植术前评估的8例中有2例PET显示全身各部均未发现转移性病灶者,均按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有2例PET显示转移灶位于拟手术野区域内,也按期进行了移植手术(术中对局部的转移灶进行了外科清扫);有4例患者因已有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放弃肝移植手术,而改用介入或其他内科治疗。(2)肝移植术后进行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其中2例术后行PE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1例术后发现霉菌性脑脓肿;其余8例(19例次)PET检查中发现移植的肝内出现复发病灶者4例,另外还发现肝左右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肺内转移及多部位多发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脾脏内转移、胸壁胸膜转移、胸椎椎间孔等处转移征象。结论 ^18F-FDG PET-CT的全身性扫描兼有对肿瘤显示高敏感性的优势,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患者因此改变了诊断分期及相应的治疗计划,它在肝移植的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18F-FDG PET显像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标准摄取值 (SUV)与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3 0例经术后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NSCLC患者于术前行全身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 ,测定SUV ,随访预后 ;手术获得肿瘤标本经常规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PCNA表达 ,计算肿瘤细胞PCNA表达阳性百分数 (即PCNA指数 ) ,取肿瘤周围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 正常肺组织肺泡细胞PCNA指数均小于 5 % ,肺癌细胞PCNA指数为 (4 9.49± 2 1.2 4) % ,且PCNA指数与SUV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r =0 .82 6,P <0 .0 1) ,PCNA表达高的肺癌细胞有高FDG摄取趋势 ;随SUV及PCNA指数的升高 ,肺癌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几率升高 ,且与未出现复发或转移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SUV可间接评价NSCLC细胞的增殖能力 ,亦可作为评价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肺和肝脏恶性肿瘤患者 2 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单发病灶 10例 ,多发病灶 12例。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仅治疗后行PET显像者 12例。临床随访时间 6个月~ 2年。结果 ① 2 2例患者共 38个病灶 ,射频消融术治疗野内皆可见放射性缺损灶 ,经CT、X线胸片随访证实缺损灶为坏死组织。 12例PET显像发现有 15个缺损灶边缘存在环形或弧形放射性浓聚灶 ,影像学随访和病理检查证实 9例 12个缺损灶边缘有残余恶性肿瘤 ,余 3例 3个缺损灶边缘浓聚影为炎症反应。边缘肿瘤残余病灶的标准摄取值 (SUV)明显高于炎症反应 (6 .96 5± 2 .72 6对 2 .6 0 7±0 6 90 ,P <0 .0 5 )。②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14个治疗病灶治疗前见1 8F FDG高度浓聚 ,治疗后治疗野呈放射性缺损 ,SUV分别为 7.932± 3.130和 0 .70 6± 0 .2 97(P <0 .0 0 1)。未行消融术治疗病灶 9个 ,第 2次显像病灶浓聚程度稍增高 ,SUV分别为 5 .95 2± 1.92 7和 5 .2 5 7± 1.932 (P >0 .0 5 )。③ 13例治疗后 2周内行CT检查与PET显像比较 ,治疗后CT皆示病灶较治疗前增大 ,肺内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 ,2例肝癌病灶密度改变 ,而PET显像  相似文献   
6.
18 F-FDG PET对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目的 探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对肺癌诊断、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181例患者分为肺癌组和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组 ,均行1 8F FDGPET显像。分析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UV)及其形态学表现。结果 ①肺癌组 79例 ,有 78例可见1 8F FDG浓聚 ,SUV =4.19± 1.66,其中 9例SUV <2 .5 ,6例SUV <2 .0。 93 .6%病灶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 ,7例病灶内有放射性缺损者 ,缺损影周围组织多数浓聚程度高且较厚 ,3 5例病灶边缘呈分叶状。②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组 10 2例 ,其中确诊为肺癌的 60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1 8F FDG高摄取 ,SUV为 4.5 7± 1.73 ;形态学表现与肺癌组一致。确诊为良性病变的 42例患者 ,病灶多表现为放射性浓聚程度低或不显影 ,SUV为 1.5 1± 1.0 5 ,与肺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形态学表现多样化。 6例SUV >2 .5良性病变中 ,有 2例呈片状和斑片状 ,与肺癌病灶形态有一定差异。 10 2例患者中采用SUV >2 .5、SUV >2 .5结合形态分析和SUV >2 .0结合形态分析用于诊断肺癌 ,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相近 ,后 2种方法诊断效能稍高于单用SUV >2 .5法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 8F FDGPET显像对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好的诊断效能。SUV结合形态学分析有助于病灶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S-(2-18F-氟代乙基)-L-蛋氨酸的合成及其放射药理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肿瘤氨基酸代谢显像剂S-(2-18F-氟代乙基)-L-蛋氨酸(18FEMET),评价其区分炎症和肿瘤的价值。方法采用亲核取代反应,由两步法合成18FEMET。测定正常小鼠、肿瘤及炎症小鼠体内FEMET生物分布,对模型小鼠进行18FEMET PET显像,并与2-18F-2-脱氧-D-葡萄糖(FDG)和O-(2-18F-氟代乙基)-L-酪氨酸(FET)比较。结果18FEMET手工合成时间约为70 min,未校正总放化产率为15%~25%,放化纯度大于95%。正常小鼠中胰腺、肾脏、结肠、肝和心脏等脏器摄取18FEMET较高,且放射性滞留时间较长,血液和脑摄取18FEMET较低。肿瘤细胞可高度摄取18FEMET,FDG和FET,炎症组织也可高度摄取FDG,但几乎不摄取18FEMET和FET。结论18FEMET制备简便,能够区分肿瘤和炎症,可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特异性肿瘤氨基酸代谢PET显像剂。  相似文献   
8.
PET在肺癌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对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随访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肺癌患者18F-FDG PET显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灶的标准摄取值(SV)均以2.5界定为肺癌病灶.结果PET用于肺癌临床:①敏感性92.8%;②特异性89.3%;③对肺癌诊断的准确率91.O%;④假阳性率5.4%,假阴性率3.6%;⑤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稍高于CT,分别为85.0%和70.0%;⑥PET在评价传统的三维定位适形放射治疗及局部病灶消融疗法的疗效以及随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论18F-FDG PET可用于肺癌的诊断、分期、评价疗效及随访.  相似文献   
9.
19例良性病变患者18F-FDG PET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良性病变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特点。方法  19例良性病变患者中活动性结核 13例 ,其他良性病变 6例 ,均经病理及细菌学检查确诊。分析良性病变1 8F FDGPET显像的病灶形态及放射性分布 ,计算标准摄取值 (SUV) ;并与CT或MRI及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活动性结核患者 13例 ,病灶均表现为1 8F FDG高摄取 ,SUV为 3.1± 1.8(2 .6~ 5 .7)。 7例肺结核病灶表现为 2个或多个条索状、网状、片状及不规则形 ,放射性分布不均匀 ,可见 1处或多处放射性缺损影 ,病理检查证实结核病灶内有干酪样坏死 ;淋巴结结核和脾结核各 1例 ,病灶内皆见放射性缺损影 ,手术及病理检查见病灶内有干酪样坏死 ,另 1例淋巴结结核表现为结节状 ;2例腰椎结核见相应腰椎体及椎间隙不规则的条索状浓聚影 ,其中 1例伴双侧腰大肌寒性脓肿的患者见相应部位大片状不均匀浓聚影。1例腹膜结核PET显像见腹膜及肠系膜明显增厚 ,弥漫性高代谢 ,CT也有相应表现。②余 6例良性病灶均见局限性结节状或团块状高代谢灶 ,SUV为 4 .5± 3.1(2 .5~ 11.5 ) ,影像学表现与CT或MRI相一致 ,病理检查未见病灶内坏死改变。结论 良性病变亦可出现1 8F FDG高摄取 ,仔细分析病灶形态及放射性分布有助于鉴别诊断 ,但有时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应用PET研究针刺信号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和^18F-2-脱氧葡萄糖(FDG)研究针刺时人脑内能量代谢的生化过程,进一步阐述针刺信号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名和脑梗塞患者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右侧,患者选择瘫痪侧上下肢体,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使用GE Advance Ⅱ PE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PET显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针刺前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基本对称,当电针右侧诸穴位时,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4例脑梗塞患者针刺前PET所示的病灶区葡萄糖代谢明显低下(和头颅CT或MRI所见相同),但病变范围更大,电针时左内囊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病灶区明显缩小。较大动脉梗塞患者电针时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增高,皮质增宽,水肿区明显缩小。定量分析见病灶区局部脑/全脑葡萄糖比值变化明显和葡萄糖代谢变化率增高。结论:(1)针刺健康人肢体穴位时,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2)针刺瘫痪侧肢体穴位时,除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外,针刺前所见的葡萄糖代谢低下区也明显增高,病灶缩小或消失。(3)针刺可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