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49篇
  免费   2591篇
  国内免费   1884篇
耳鼻咽喉   286篇
儿科学   319篇
妇产科学   346篇
基础医学   3288篇
口腔科学   1180篇
临床医学   6681篇
内科学   2117篇
皮肤病学   431篇
神经病学   1332篇
特种医学   1225篇
外科学   3005篇
综合类   10999篇
预防医学   3448篇
眼科学   289篇
药学   2640篇
  54篇
中国医学   3139篇
肿瘤学   845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949篇
  2022年   825篇
  2021年   1108篇
  2020年   1196篇
  2019年   1609篇
  2018年   1308篇
  2017年   1169篇
  2016年   1286篇
  2015年   1593篇
  2014年   2448篇
  2013年   2967篇
  2012年   3782篇
  2011年   3885篇
  2010年   3376篇
  2009年   3244篇
  2008年   2939篇
  2007年   2655篇
  2006年   2575篇
  2005年   2105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 孕产妇尿失禁(UI)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盆底肌训练是UI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前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相比于常规宣教,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盆底肌训练并未显现出预防优势,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的 本研究拟对一项基于APP的妊娠期盆底肌训练的干预研究的阴性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UI预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益的亚组人群。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前期开展的一项RCT,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门诊招募了126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有爱屋"APP进行尿失禁自我管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产后42 d随访时收集两组产后相关资料,包括产后42 d UI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发生UI为结局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混杂因素及其与干预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后UI发生的影响。针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是否存在能从APP干预中获益的亚组人群。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史、入组时存在UI、Broome盆底肌自我效能量表(BPM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是产后发生UI的危险因素〔OR=15.897,95%CI(4.724,53.495),P<0.001〕;BPMSES得分与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可影响产后UI的发生〔OR=1.034,95%CI(1.017,1.05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症状的孕妇,干预组产后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P=0.041);入组时不存在UI症状的孕妇,两组产后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284)。 结论 推荐有UI症状的孕妇使用"有爱屋"APP或许可预防产后UI的发生。而对于妊娠期没有UI症状的人群使用"有爱屋"APP预防产后UI发生的证据尚不充分。另外,不管有无UI症状,盆底肌训练自我效能高的孕妇有望从APP干预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正最新研究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肝、肾移植与器官联合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异种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及抑制策略;移植人群感染风险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抗感染的决策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8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危重疾病患者中选取2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作为依据,分为甲(出现血栓性疾病)、乙(未出现血栓,但基础疾病相同)两组,对其炎性因子和凝血标志物进行检测,对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结果甲组患者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PCT(降钙素原)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0.3360、42.6325、57.5695,P0.05;甲组患者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PIC(溶酶-a_2纤溶酶抑制剂)、TAT(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M(血栓调节蛋白)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1296、20.1296、9.6338、15.6398、18.8857,P0.05;甲、乙两组t-PAIC水平对比,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15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标志物中的TM和炎症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和IL-6、CRP以及PCT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0.251、0.291。结论危重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纤溶与凝血系统活化现象,机体炎症水平明显升高,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炎与促凝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两虚患者运动耐力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分钟步行距离、肺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6MWD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FEV1%和FEV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EV1/FVC间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SOD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减轻(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两虚患者运动耐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具体分子生物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急诊科是医院最早接触到病人的医疗单元,近年来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的首发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及增加病人院内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加强急诊科的消毒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路径,以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和院内感染。为给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近年急诊科传染病消毒隔离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理性骨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但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用于治疗AS的主要药物包括NSAIDs和TNF-α拮抗剂都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但尚不能阻止病理性骨化发生。有研究发现,AS存在促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稳态失衡。本文综述氧化应激和强直性脊柱炎两者之间的关系及AS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基因表达数据集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BCAN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在Oncomine数据库中挖掘BCAN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ccRCC患者临床资料和目的基因的表达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GEO数据库中GSE73731数据集的ccRCC样本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BCAN相关的蛋白。结果BCAN低表达组的ccRCC患者在病理分期及T分期方面低于高表达组(P<0.001;P=0.001);N分期及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AN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优于高表达组(P=0.033)。BCAN基因高表达组的样本主要富集在KRAS信号通路。结论BCAN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望成为ccRCC不良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469K/E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突发性聋存在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共选取了240例研究对象,包括突发性聋患者75例(男39例,女36例),对照者165例(男86,女79例),分别抽取2ml外周静脉血,提取DNA,PCR扩增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后行琼脂凝胶电泳,以此确定所有研究对象ICAM-1 469K/E的基因分型。通过统计分析明确ICAM-1 469K/E与突发性聋是否相关。结果两组之间ICAM-1 469K/E基因分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听力下降类型中ICAM-1 469K/E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存在差异,听力平坦下降型携带E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及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其他听力下降类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AM-1469K/E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携带E等位基因可能是引起听力平坦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