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12例胸椎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前后路植骨融合和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Cobb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38个月。结核症状均消失无复发,无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复查血沉均正常。术后4~8个月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融合,后路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内固定在位。末次随访Cobb角为18°~36°。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5例中有2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C级5例均恢复至D级,D级2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一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矫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2年12月~2012年1月,笔者对6例股骨上段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采用病灶切除、同种异体骨移植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2~65岁.病史1个月~2年.临床表现:患侧髋关节或大腿上段疼痛,跛行.查体:患侧髋关节屈伸及外展功能受限,"4"字征阳性.X线和CT检查:提示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和溶骨性骨质破坏,中心模糊呈"毛玻璃样",受累区域边界清楚并有反应性成骨区.2例出现牧羊仗征(即由于负重导致股骨上段呈牧羊仗变形).综合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35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78~95岁。并存症: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糖尿病2例,贫血3例,下肢静脉炎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EPSTR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对4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后应用EPSTR技术修复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42.5岁,伤后手术时间2~7 d,平均5 d。髋关节后侧软组织采用"T"形切开,行髋臼内固定后,关节囊和外旋短肌作为一层再次附着到大粗隆。结果术后随访2.5~6.0年,平均4.5年。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2例发生骨关节炎,没有出现与本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3.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固定后采用EPSTR技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加强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术中备皮及弹力绷带预防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术后密封不严而失去效能的作用。方法 2008—2010年对31例VSD覆盖创面患者用术中半透膜粘贴范围备皮,术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根据有无骨折使用骨牵引或石膏固定肢体制动,统计贴膜粘失效时间,与既往随机抽取72例失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VSD半透膜覆盖区采用术中备皮及应用弹力绷带后,早期可明显延缓VSD的失效时间,促进组织愈合。结论 VSD覆盖采用术中备皮及应用弹力绷带方法,能延缓贴膜黏性胶失效时间,提高VSD使用疗效。  相似文献   
6.
1985年以来,作者利用膝外上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之间的吻合,切取以膝外上动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和肌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4例,均取得成功。本文介绍了这种技术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髋关节后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具有对外展肌功能损伤较轻、术中操作显露清楚、对局部创伤较轻以及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相对少等优点。尽管在文献报告中,术后发生后脱位较直接外侧和前入路都多(文献中发生脱位率在1%~9%之间),但是,由于具有上述优点,该入路在国内外行THA时,应用仍较为广泛[1-6]。术后发生后脱位的原因,可能与后入路术中完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移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均采用一期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脊髓或喉返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结论一期前方入路显露下颈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椎管减压效果显著,病灶清除后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颈椎间盘置换术是经前路减压后植入人工椎间盘假体的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保存颈椎的活动功能,避免了术后长时间应用外固定或前路钢板内固定,不再从髂骨取骨行自体骨移植,避免发生取骨区和植骨区的并发症,达到防止相邻椎间盘过度负荷与椎间盘发生继发性退变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丝素蛋白(silkfibroin,SF)表面修饰对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方法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stemcells,MSCs)复合sF表面修饰的HA或单纯材料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观察MSCs的黏附和生长情况、检测细胞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1。P)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MSCs在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均可黏附和生长,黏附于sF修饰HA的细胞活力和ALP活性明显高于未经SF修饰组。各组细胞周期未见明显变化,未见异倍体细胞。结论sF表面修饰对HA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