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 (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其中RBV虽然能够显著提高α干扰素的疗效,但该药可引起溶血性贫血[1].临床已经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小板水平、基线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RBV剂量、血浆中RBV浓度及结合珠蛋白表型与RBV引起的贫血有关,但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释为何RBV引起的贫血程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2-4].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宿主遗传学因素是RBV相关贫血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有关肌苷三磷酸酶(inosine triphosphatase,ITPA)基因多态性与RBV所致溶血性贫血的研究备受关注.现介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TPA基因多态性与RBV相关性贫血关系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复制,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抑制HIV引起的炎症和免疫激活,残留的炎症导致一系列疾病(HIV并存病)。本文简要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HIV与炎症的ART进展。  相似文献   
3.
余雷  欧强  王渭康 《肝脏》2007,12(4):296-296
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因子等引起的瀑布效应是重型肝炎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我中心血液净化室对4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plasm exchange,PE)疗法治疗,并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清中各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医院图书馆面临困境,提出首先从提升拓展服务内涵和手段,多渠道、多手段,高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其次,依托复旦图书馆联盟的优势,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技术含金量,开展学科服务,通过更好的满足临床和医疗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医务图书馆在医院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挖掘职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上海某医院职工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采用频率、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积差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工获社会支持与直接上级、家人朋友相关,与其他人关系不大。因变量职工职业倦怠可由烦闷麻木和身心疲惫两个变量解释。自变量"工作对情绪影响很大"和"工作使我疲倦"与因变量身心疲惫有显著关联,可有效预测与解释高、低职业倦怠组别,两个变量的胜算比值Exp(B)分别是3.602和1.763。结论医院应关注女性和青年职工,鼓励职工努力提升学历。  相似文献   
6.
宋炜  卢洪洲 《传染病信息》2008,21(6):335-338
1996年何大一博士开创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推广,这种将几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随着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机会性感染及相关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在患者生命延长的同时,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目前东方艾滋病热线求询者的常住地、年龄、性别组成、咨询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做针对性的工作安排,提高热线服务质量.方法 将2007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4 959人次热线电话来电者的性别、年龄、常住地、求询内容等资料,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来电者3 957人次,女性为1 002人次,比例为3.9:1.恐惧艾滋病咨询电话979人次,咨询3 980人次.涉及到HIV感染的电话1 327人次,在来电中有过高危行为者896人次.21~40岁人群来电达4 477人次,占总体来电量的90.28%;而41岁及以上者来电404人次,占8.15%.结论 来电者主要为21~40岁年龄段的人群,咨询内容主要是HIV感染和检测的问题.在恐艾者中间,女性多于男性,40岁以上者多于40岁以下者,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愈出院患者与未治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治愈出院患者在进展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胸部CT基本表现,并使用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肺炎病灶定量分析软件定量病灶体积百分比,评估肺部病灶随病程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 25例(3例死亡)COVID-19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为65(63,75)岁,BMI为25.60(23.51,28.65)kg/m2,22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症状以发热(22例)、咳嗽(14例)最常见,18例合并基础疾病。12例治愈出院(中位住院时间为25.5 d)、13例未治愈(死亡3例、住院时间>25 d且病情未缓解者10例)。与未治愈患者相比,治愈出院患者的BMI较低,从发病至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时间较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1)。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进展期,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进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1例患者于进展期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以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其中胸膜增厚20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均复查胸部CT,均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好转,部分形成不规则纤维网格影或条索影,胸膜增厚及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定量分析病灶体积随病程变化的曲线图可见,12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明显增高,吸收期降低,呈倒V形;未治愈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2次CT检查者9例)呈快速上升型。结论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多年龄较大、BMI偏高、合并基础疾病。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BMI低、病情进展慢、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有利于其病情恢复。胸部CT主要表现为以肺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多累及胸膜。淋巴细胞绝对值、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ESR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病情监测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窦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病理学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阳性率及其在艾滋病(AIDS)、慢性肝病和普通慢性胃病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取937例因上腹部不适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其中艾滋病组患者61例(艾滋病组),慢性肝病组患者600例(慢性肝病组),非艾滋病非肝病普通慢性胃病组患者276例(普通慢性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胃镜检查中胃窦部取活检组织2块,分别进行RUT和病理学检测法检测H.pylori。结果胃窦黏膜活检RUT 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47.0%,病理学染色检测法的总体阳性率为35.3%;艾滋病组和普通慢性胃病组病理学检测H.pylori阳性率(45.9%、57.97%)均高于同组RUT检验H.pylori阳性率(37.7%、38.77%,P0.05);慢性肝病组RUT检测H.pylori阳性率(42.83%)高于病理学检测H.pylori阳性率(32.67%)(P0.05);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最终诊断,慢性肝病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小于艾滋病组和普通慢性胃病组(P0.05),艾滋病组患者H.pylori感染率小于普通慢性胃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慢性肝病和普通慢性胃病患者胃窦黏膜活检RUT与病理学法检测H.pylori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仍应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准;慢性肝病患者RUT检测H.pylori存在较高假阳性及其H.pylori感染率低于艾滋病患者和普通慢性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陈楠  滕杰  王介非 《肝脏》2012,17(3):205-208
肝衰竭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机制障碍、高黄疸、肝性脑病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1].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肝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慢性化程度高,患者肝功能常迁延不愈,如在短期内再次接受严重打击,易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病势极为凶险,病死率极高,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