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抗内毒素卵黄抗体IgY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分别应用内毒素(LPS)、类脂A(LipidA)和大肠杆菌突变株15免疫鸡后其蛋黄中抗内毒素抗体IgY的产量、纯度、效价并筛选最佳免疫抗原。方法:分别应用内毒素(LPS)、类脂A(LipidA)和大肠杆菌J5突变株作为抗原免疫25周龄Leghom鸡,水溶法(WD)提取蛋黄中抗体IgY,双紫外光测定抗体含量,SDS-PSGE电泳检测抗体纯度,细胞酶联染色和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效价及筛选最佳免疫抗原。结果:3种抗内毒素IgY含量和效价分别为14.4mg/ml和1:12 800(J5)、10.61mg/ml和1:12 800(LPS)、9.26mg/ml和1:3200(LipidA),抗体纯度均为95%左右。结论:大肠杆菌突变株J5和内毒素(LPS)为最佳免疫抗原,免疫鸡后其蛋黄中抗内毒素抗体IgY的产量和效价最高。  相似文献   
2.
关于医学生外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外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外科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35例残胃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65.7%,首次手术BillrothⅡ式占82.9%(29/35)。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隐痛不适,首次手术距临床诊断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3年。本组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7.1%和54.3%,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为78.9%、52.6%、36.8%,Ⅰ期、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2.7%。结论胃良性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llrothⅠ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及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外科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35例残胃癌的发病率、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65.7%,首次手术BillrothⅡ式占82.9%(29/35)。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隐痛不适,首次手术距临床诊断残胃癌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3年。本组残胃癌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7.1%和54.3%,根治性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为78.9%、52.6%、36.8%,Ⅰ期、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2.7%。结论胃良性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llrothⅠ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及影响残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Tiam 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离体、在体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层粘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 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高(MH)、低(ML)黏附亚株。应用RT PCR和定量细胞ELISA技术分别检测Tiam 1 mRNA与蛋白在M0,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法测定M0,ML,MH细胞的离体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 1表达的关系。应用裸鼠接种法观察M0,ML,MH细胞的在体成瘤及转移能力。结果 MH细胞中Tiam 1 mRNA(RV=0.855±0.051)与蛋白的表达(RD=1.262±0.165)以及其离体侵袭转移能力(24.33±8.02,52.00±14.53)、在体裸鼠肺转移率(4/5=80%)均较M0细胞(RV=0.759±0.047,RD=0.911±0.104,11.67±3.79,26.00±9.54,2/5=40%),ML细胞(RV=0.743±0.039,RD=0.892±0.101,9.67±3.06,23.67±8.50,1/5=20%)为强,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5),但在M0,ML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Tiam 1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呈完全及高度正相关(P< 0.05)。结论 Tiam 1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从胃癌MKN-45细胞株(Mo)中筛选获得高黏附亚株(Mh)和低黏附亚株(ML)。应用RT-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 1mRNA与蛋白在Mo、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测定Mo、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胃癌MKN-45细胞高黏附亚株(MH)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均较MKN-45细胞(Mo)及其低黏附亚株(Mo为强(P〈0.05),但Mo与ML细胞间无差异(P〉0.05)。Tiam 1mRNA和蛋白在MH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o和ML细胞中的表达为强(P〈0.05),但在Mo与ML细胞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Ti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Tiam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一种在多糖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卫国  赵永亮 《中草药》2003,34(10):891-895
目的 寻找一种在多糖 (香菇多糖 )分离纯化过程中适宜的脱蛋白方法。方法 以正交试验法为主。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法找到了一种在多糖 (香菇多糖 )分离纯化过程中新的脱蛋白方法。 5因素 3水平正交试验的结果表明 ,影响脱蛋白率 ( DPR)的主要因素是 B(正丁醇 )、次主要因素是 D(乙醇 ) ,而因素 C(甲醇 )和 E(氯化钠 )的影响则较小 ;影响 DPR的主次顺序为 B>D>A(氯仿 ) >E>C。 DPR随着正丁醇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很大 ,开始缓慢上升 ,然后迅速降低 ;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 ,DPR逐渐降低 ;而当氯仿浓度增大时 ,DPR则开始上升 ,然后下降 ;当甲醇浓度增大时 ,DPR则变化很小。脱蛋白的最佳条件是 A2 B2 C1 D1 E2 ,即在氯仿 4 0 %、正丁醇 10 %、甲醇 2 %、乙醇4 0 %、氯化钠 0 .0 1%的条件下 ,杂蛋白的去除率最高。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此条件下 ,杂蛋白的去除率达99.98 %。通过反复试验 ,还找到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包括香菇原料的蒸煮、煮沸样品的浓缩、粗多糖的沉淀和脱色、粗多糖的干燥等在内的原料预处理的最佳工艺。结论 这种新的脱蛋白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需贵重设备、加工成本低、容易放大等特点 ,特别适合于多糖类产品的精制或其他需要去除杂蛋白的单元操作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识别病原侵入的第一道防线.机体的免疫识别首先由DCs捕获、加工和处理抗原,再将抗原递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在体内发挥强大的免疫监视功能[1].近年来,DCs在抗肿瘤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DCs肿瘤抗原识别、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的分子基础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以DCs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DCs疫苗抗肿瘤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离心性后天性白斑是围绕色素痣的局限性色素减退斑,1887年Hebra首先报告本病,现将我科诊断的1例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儿女,16岁.因面部黑褐色斑点16年,出现环状白斑4个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幼面部有多个针尖至粟粒大黑褐至黑色斑点,一直无明显变化,约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斑点周围出现环状白色晕,逐渐扩大,无自觉症状,未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矫治术后,毛细血管渗透症发病机制、诊断及处理。方法: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月施行婴幼儿TOF矫治术161例,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透症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9~36个月,平均(8±0.6)个月;体质量8.5~15.5kg,平均(8.2±2.10)kg。全组均及时给予提高胶体渗透压、应用血管活性药、腹膜透析、呼吸机辅助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和组织灌注治疗。结果:治愈5例,死亡1例,死于肾、肺、心多脏器衰竭。结论:婴幼儿心脏术后毛细血管渗透症发病机制与补体致炎性介质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脑损害是致死主要原因,及时采用腹膜透析和免疫球蛋白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