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体髂嵴骨骺游离移植重建内踝缺损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儿童创伤性内踝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采用分期重建方法,第一期采用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第二期采用自体髂嵴骨骺游离移植重建胫骨远端内侧骺板缺损。结果随访2年,患儿踝关节外形正常,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软组织扩张术和自体髂嵴骨骺游离移植方法修复儿童内踝缺损,可使踝关节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素囊内注射和自体骨髓血移植治疗孤立性骨囊肿的效果。方法:对确诊的64个病理性骨折愈合后孤立性骨囊肿患儿,采用经皮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射激素或自体骨髓血,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随诊结果。结果:激素组和自体骨髓血组治愈率分别为43.2%和77.8%(P<0.05);发病年龄在10岁以下者治愈率分别为25.0%、75.0%(P<0.05);10岁以上者治愈率分别为57.1%、80.0%(P>0.05)。结论:骨髓血移植治疗孤立性骨囊肿的疗效优于激素,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骺板损伤后可形成骨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骨桥切除后填充脂肪等物质,但效果不一,且对严重的骺板损伤效果较差。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骺板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取得一定的进展,可望成为理想的骺板损伤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伴互助学习在卓越医师班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40位在内蒙古医科大学见习的2014级卓越医师班学生,按照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同伴互助学习教学,对照组接受普通教学。见习结束时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测验,最后以调查问卷形式完成自我测评及课程评价。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理论成绩及实践操作能力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论成绩:(97.2±0.7)分vs.(90.2±1.3)分;实践操作成绩:(98.5±2.4)分vs.(89.2±1.5)分;病例分析:(98.1±0.8)分vs.(92.3±2.8)分,P<0.05]。 参与同伴互助学习对掌握骨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价较满意。结论 将同伴互助学习运用于见习课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帮助卓越医师班学生在见习课中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6.
聂少波  吴韬光  郝明  王锟  纪辉  张群 《中国骨伤》2022,35(10):908-913
目的:对比单边和环形外架在感染性胫骨骨不连中的治疗效果,探索成骨能力更好和并发症更少的外固定架构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150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外固定类型分为单边组和环形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信息,通过像素比评价新生骨质量,通过并发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并发症情况分析治疗注意事项。结果:共64例胫骨中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纳入研究,单边组26例,环形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新生骨像素比分别为0.91~0.97(0.94±0.03)和0.93~0.97(0.95±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外固定指数为34.1~50.6(42.3±8.3) d/cm,环形组为44.5~56.1(45.8±10.3) d/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边组7例(26.9%)存在并发症,环形组5例(1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5例发生足下垂,通过后续治疗后缓解,环形组无此情况。单边组的下地时间比环形组晚(P<0.05)。结论: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时,单边和环形外架都能取得满意的骨愈合结果,且效果相当。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并发症多,需要早期下地的患者建议采用环形外架固定。如果选择单边外架,预期延长长度长、固定时间久的建议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螺钉固定,严密监测踝关节活动,防止足下垂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骺板软骨修复兔骺板缺损,防止肢体畸形发生.方法 取2周龄兔骺板软骨细胞,体外复合牛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后植入4周龄兔右侧股骨远端骺板缺损处,左侧仅造成缺损,无填充物,作为自身空白对照.于每周行X线检查,4、8、12、16周时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X线显示移植侧股骨畸形明显比对侧轻,骺板缺损处未见明显骨桥生成,被结构紊乱的软骨组织填充,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空白对照侧骨桥形成,骺板早闭.组织学显示移植侧骺板较窄,排列紊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移植处染色阳性.结论 组织工程方法培养出骺板软骨不仅可以阻止骨桥产生,还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有望成为治疗骺板早闭的一种合适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桡骨杵臼截骨及尺骨头复位治疗MadeLung畸形的初步疗效.方法 2002~2006年间应用桡骨远端杵臼截骨及尺骨头复位治疗MadeLung畸形4例,均为女性,左侧1例,右侧1例,双侧2例.术前腕关节疼痛,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75°~85°(平均80°).手术年龄12~13岁(平均12.5岁).结果 术后随诊1~4年(平均2年),腕关节疼痛全部消失,腕关节外观及活动均得到改善.1例出现尺骨截骨部位延期愈合.结论 桡骨杵臼截骨及尺骨头复位是治疗MadeLung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极其不稳定的骨折,临床上常常采用髓内治疗,但是髓内固定失败率高,股骨后内侧结构不能重建是主要原因。介绍一种可以早期重建股骨内侧支撑的新型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生物力学试验验证力学效果。方法:利用人工股骨模型(Sawbones)制作内侧失支撑的A3.3型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用新型内侧支撑髓内钉(medial sustainable nail-Ⅱ,MSN-Ⅱ)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Ⅱ)固定后,行轴向加载和轴向破坏试验,测定两种内固定物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头颈骨块的位移和断端扭转角度,比较两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差异,明确重建内侧支撑的髓内钉早期重建股骨内侧支撑的效果。结果:MSN-Ⅱ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当轴向载荷为1 800 N时头颈骨块的位移、破坏试验后的骨折断端扭转角度分别为(222.76±62.46)N/mm,(4 241.71±847.42)N,(11.51±0.62)mm,(1.71±0.10)°;PFNA-Ⅱ分别为(184.58±40.59)N/mm,(3 058.76±379.63)N,(16.15±1.36)mm,(2.52±0.2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N-Ⅱ轴向刚度优于PFNA-Ⅱ,在固定A3.3型骨折时能耐受更大的载荷,具有更大的轴向和旋转稳定性,是重建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支撑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骺板软骨修复兔骺板缺损,防止肢体畸形发生.方法 取2周龄兔骺板软骨细胞,体外复合牛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后植入4周龄兔右侧股骨远端骺板缺损处,左侧仅造成缺损,无填充物,作为自身空白对照.于每周行X线检查,4、8、12、16周时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X线显示移植侧股骨畸形明显比对侧轻,骺板缺损处未见明显骨桥生成,被结构紊乱的软骨组织填充,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空白对照侧骨桥形成,骺板早闭.组织学显示移植侧骺板较窄,排列紊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移植处染色阳性.结论 组织工程方法培养出骺板软骨不仅可以阻止骨桥产生,还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有望成为治疗骺板早闭的一种合适的材料.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feasibility of 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as a scaffold for epiphyseal chondrocytes to form tissue engineering growth p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tial growth plate injury. Methods We collected and cultured the epiphyseal plate chondrocytes from 2 weeks old rabbit in vitro, seeded in 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to form a complex. It was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rabbit right distal femur which was subjected to growth plate injury. The left femur was subjected to the same injury without further treatment (control). The femur recovery was monitored with weekly X-ray. The morphology was studied with hematoxylin- eosin stai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right femur recov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left radiologically. Hist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growth defects were filled with cartilaginous tissue, which has a similar structure as natural epiphyseal plate . On the left side (control), the epiphyseal defect was filled with bone bridge and epiphyseal plate growth was arrestted. Conclusions Epiphyseal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prevents bone bridge generation and also has some growth potential. It may be a suitable treatment materials for repairing the epiphyseal plate de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