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对腕舟骨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方法:中文数据库以“腕舟骨骨折”与“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的布尔逻辑搭配结果作为检索词,英文数据库以“scaphoid fractures”与“dorsal”、“volar”及“palmar”的布尔逻辑搭配结果作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网引文数据库、Pubmed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1月收录的所有相关文献。利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涉及435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实验2篇,非随机对照实验7篇;中文文献4篇,外文文献5篇。漏斗图显示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总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9,P=0.140;OR=0.420,95%CI(0.140,1.310)];掌侧入路组术后6~8个月的骨折愈合率优于背侧入路组[Z=2.840,P=0.004;OR=6.930,95%CI(1.820,26.320)]。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0,P=0.560;OR=0.760,95%CI(0.310,1.890)]。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术后腕部活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0,P=0.320;OR=1.900,95%CI(-1.840,5.840)]。结论: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治疗腕舟骨骨折对骨折愈合率的影响没有差异,但经掌侧入路固定的患者骨折愈合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舒筋活血通络方外洗对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闭合性肱骨踝上骨折患儿90例,所有患儿均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后也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来帮助关节功能康复。其中观察组通过舒筋活血通络方外洗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常规术后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评分,治疗前后FNM指标,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Baird、AOF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红热、关节压痛等方面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管襻数目、输入枝长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个月的Baird、AOFAS评分明显要高于术后3个月,而且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舒筋活血通络方外洗对儿童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显著,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1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12岁,平均5.8岁。初步诊断均为MilchⅡ型骨折,其中失治误治11例,保守治疗后骨折移位不愈合3例。轻度肘外翻畸形2例;伸肘障碍10例,受限15°~60°;活动时有疼痛6例。14例患儿损伤至手术时间32~176 d,平均62 d,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根据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14例均获随访,时间1~3年,平均1.8年。无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骺无菌性坏死、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发生,5例有外髁部轻度突起畸形,3例仍有轻度伸直受限。X线片示术后4~8周骨痂生长,关节平面基本恢复,5例有骨刺形成,3例出现骨骺早闭迹象,肱骨外髁增大2例,出现鱼尾样畸形2例。改良An-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2±3.6,优13例,良1例。结论:对于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手术能有效恢复肘关节外观和功能,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良中医四联疗法(中药外洗、关节松动训练、运动疗法、冷疗)治疗儿童伸直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儿童伸直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及常规康复模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中医四联疗法进行康复,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肘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肘关节伸直达0度所需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儿童伸直型不稳定性肱骨髁上骨折,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在功能康复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Dubberley Ⅲ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Dubberley Ⅲ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17例,男5例,女12例;年龄37~78(58.5±12.9)岁。按Dubberley分型:ⅢA型5例,ⅢB型12例。术后根据Bor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记录术后肘关节的屈伸及旋转活动度、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术后影像学评估。结果:17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2~33 (15.6±5.6)个月。无骨折不愈合,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及异位骨化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14.80±19.50)°,Broberg Morrey评分(85.3±8.2)分,优5例,良9例,一般3例,差0例。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充分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手术操作方便,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本院自制方剂驳骨方减轻骨折在治疗早期疼痛及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12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骨折治疗期间服用驳骨方治疗;对照组60例,仅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治疗。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VAS评分、瘀肿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3 d(Z=2.961,P=0.003)及1周(Z=3.048,P=0.002)后瘀血肿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减轻骨折治疗后局部瘀肿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驳骨方能减轻骨折早期瘀肿及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GF-β1和bFGF在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赘中和关节软骨表达和分布的情况。方法:取12例诊断为膝骨关节炎且在影像学上可有明显的骨赘形成并行全膝置换患者的膝关节软骨以及骨赘,采用免疫组化对TGF-β1和bFGF表达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证实在12例标本的关节软骨和骨赘中TGF-β1和bFGF均有表达;TGF-β1在骨赘的浅层有高强度阳性表达,在深层未有表达;而在退变软骨的浅层只有弱强度阳性表达,深层为阴性表达;而且TGF-β1在骨赘中的表达强度要强于关节软骨。而bFGF在骨赘和软骨的整个层面均有阳性表达。结论:TGF-β1和bFGF参与了骨赘的形成和软骨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TGF-β1和bFGF这种表达的差异性,表明这2种生长因子在骨关节炎患者骨赘形成中对骨与软骨代谢起着不同的作用,TGF-β1相比bFGF似乎与骨赘的形成更加相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住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16倒,男12例,女4例,年龄13—45岁。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2个月(6月~18月),优14例,迭87.5%;良2例,迭12.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疗效满意,复位可靠,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其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寰枕后膜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关系,探讨寰枕后膜挛缩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可能解剖学机制。方法观察10具头颈部标本寰枕后膜的形态及其椎动脉第3段的解剖关系。结果寰枕后膜与椎动脉第3段解剖关系紧密,在椎动脉行于寰椎椎动脉沟内时覆盖其上,双侧椎动脉在离开椎动脉沟进入枕骨大孔入颅时行走于寰枕后膜内,寰枕后膜对其有明显限制作用。结论寰枕后膜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限制固定作用,寰枕后膜病变、头颈部旋转运动时有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基础,但需要更多解剖观察、实验验证及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了解弹簧韧带的解剖特点并探讨其功能作用,同时应用MR观察弹簧韧带,分析其在MRI上的显示情况。  方法 解剖并观察弹簧韧带,了解其起止、走形及形态特征等情况,测量相关数据。同时对弹簧韧带不同扫描平面的MRI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弹簧韧带起于跟骨的载距突,由上内跟舟韧带,内下斜行跟舟韧带和下跟舟韧带3部分组成,分别止于舟骨的上内侧面,舟骨粗隆下和舟骨喙突。MR可以清楚的显示弹簧韧带的各部分结构,在T1及T2加权图像上呈中低信号表现,以矢状面和横断面显示较佳。  结论 弹簧韧带是足底部承载距骨头的一重要韧带复合体结构,对足纵弓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MR可作为弹簧韧带损伤时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