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行血常规标本的检验时,临检时混匀时间的不同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按照规范采集88例患者的血常规标本,将标本分别放到序号为①~⑤的试管中,试管所对应的混匀静置时间分别为0s、10s、20s、30s、40s,对各个标本均进行10次的检验,对5份不同序号标本检验结果中的白细胞数目(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的均值、变异参数及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标本混匀后静置0s后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值最低、变异系数最大且与靶标本的偏差最大;标本混匀后静置10s、20s检测结果相对一致,变异系数及偏差最小;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均值逐渐增高,偏差也越大。结论血常规检验中,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控制在10~20s可使检测结果同靶值的偏差下降,提高检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牙髓血管化再生对成人感染性年轻恒牙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8例成人感染性年轻恒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分别实施牙髓血管化再生及根尖诱导成形术,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9±2.7)个月;观察组发生术后疼痛3例,发生率6.1%,对照组发生术后疼痛5例,发生率10.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71.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6例有效患者根尖周病变愈合平均时间为(12.4±1.3)个月,对照组35例有效患者平均时间为(11.9±2.1)个月,两组患者根尖周病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患者术后18周随访可见根尖孔无明显变化,未见根尖区暗影。结论牙髓血管化再生可有效改善成人感染性年轻恒牙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牙根继续发育、增强牙根结构。但其治疗效果也极大程度上依赖患者的病情及机体特点,且该治疗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及疗效仍是今后一段时间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4.
隐匿性HBV感染与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形式(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联系。现综述隐匿性HBV感染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关系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血管形成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56例HCC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采用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中VEGF、COX-2的蛋白表达,抗CD105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105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BV感染组中VEGF、COX-2蛋白以及MVD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HBV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和COX-2表达呈正相关(r=0.429,P<0.05).结论:HBV可能通过上调VEGF、COX-2等血管形成因子上调表达,共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四川大学以后,学校紧紧抓住并校机遇,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文理工医相互渗透、互补的优势,培养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7例幕上原始神经胚层肿瘤患者均经MRI检查,6例又经CT扫描。所有患者的MRI与CT表现是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的。结果 肿瘤病变的部位包括额叶2例,顶叶、胼胝体、侧脑室、松果体、顶枕叶各1例。7例肿瘤均呈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体积较大,常伴囊变或出血。肿瘤的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CT平扫肿瘤常呈等或稍低密度,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确诊需结合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并验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替考拉宁血浆浓度,并分析我院不同负荷方案骨髓炎患者的替考拉宁谷浓度(Cmin)达标情况。方法建立LC-MS/MS法测定替考拉宁的Cmin,考察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收集43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骨髓炎患者,根据给药方案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A患者接受3次负荷剂量400 mg,q12h,试验组B患者接受6次负荷剂量400 mg,q12h,同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两组均于第4天维持剂量给药前30 min采样,检测患者替考拉宁Cmin值,比较两组替考拉宁Cmin达标情况。结果血浆中替考拉宁标准曲线方程为Y=0.032 4X+0.000 886(r=0.996 4),在0.20~50.00μ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质控样本的准确度为94.71%~112.50%内;日内、日间RSD为3.17%~15.19%;提取回收率为81.22%~91.26%;基质效应为93.54%~119.78%...  相似文献   
9.
背景:实验表明,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经常发生表型的丢失.但形成软骨细胞团块时可以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由此人们探讨无支架结构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的技术.目的:拟建立软骨细胞聚集培养体系,观察在琼脂糖表面培养软骨细胞,无支架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0/2007-04在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新西兰白兔4只,2周龄,雌雄不限.方法:分离、提取兔关节软骨原代软骨细胞,将低熔点琼脂糖铺于24孔培养板表面,按每孔2.5×105接种提取的兔原代软骨细胞,在培养箱内培养,定期换液.主要观察指标:取10d标本行组织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0d时,软骨细胞自聚集形成有一定形状、大小的类软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软骨陷窝结构,甲苯胺蓝染色见紫红色异染,说明有蛋白聚糖的分泌.钙染色未见钙化, 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棕黄色颗粒,说明有Ⅱ型胶原分泌.结论:在琼脂糖表面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培养体系,琼脂糖膜阻止软骨细胞的黏附和伸展,从而保持软骨细胞的圆形形态;软骨细胞在琼脂糖表面直接接触,加强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维持细胞的表型,维持软骨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32例行全身骨密度检查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腹、臀部脂肪和肌肉量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按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分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腹臀部脂肪、肌肉量进行分析,并对腹臀部脂肪、肌肉量和基线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组间血清甘油三酯、血清睾酮、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腹部脂肪量、腹部肌肉量、臀部脂肪量、臀部肌肉量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或P 0. 01)。女性患者腹部和臀部的脂肪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所区别。无论是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还是肥胖组,女性的腹部脂肪和臀部量均显著高于男性个体(P 0. 05);无论男、女性,腹部脂肪和臀部脂肪量均随BMI增大而较正常体质量组显著增加(P 0. 05),但女性患者超重组与肥胖组间的腹部脂肪量无统计学差异,而男性患者超重组与肥胖组间的腹部、臀部脂肪量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腹部和臀部脂肪量与体质量、BMI、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 0. 01);男性患者的腹部脂肪量与年龄、体质量、BMI、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入院时空腹静脉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睾酮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 0. 05或P 0. 01);男性患者的臀部脂肪量与身高、体质量、BMI、血清总胆固醇、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睾酮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 0. 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臀部脂肪和肌肉分布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男、女性变化不同,与人体测量指数、脂代谢指标、血糖和血清睾酮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