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四诊信息分析,总结冠心病热证临床表征,为构建临床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结论 冠心病热证临床症状以胸痛、胸闷、烦躁、口干、心悸、口苦、大便秘结、气短为主;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脉象以数脉、滑脉为主,可作为构建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日益关注到四妙勇安汤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方剂。对其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四妙勇安汤及其合方治疗冠心病已经有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目前高质量、得到广泛认可的临床研究仍有待继续加强。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涉及调节血脂水平、保护血管、拮抗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和抑制心肌细胞增殖等方面,但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下一步需要借助组学分析等手段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慢性心衰康复中的应用现状。方法:从心衰康复的五大处方出发,梳理了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心衰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医药可在慢性心衰康复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其中,中药治疗仍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可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传统体育疗法并调形、神、息,且对患者自身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心衰人群的康复训练。中医心理治疗可通过心理疏导结合躯体的治疗,达到身心同调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促进戒烟、缓解戒断综合症方面有明显效果。药膳的使用可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作为营养处方中的一部分。结论:中医药用于慢性心衰的康复治疗有其优势,中西医结合进行心衰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层面,在脂质代谢、炎症反应、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7个方面,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虽然学者们已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层面的差异,单独的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不能完全阐释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本质。复杂网络正是针对复杂现象或复杂问题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学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涉及多系统、多层面、多指标,通过复杂网络学的方法,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可能是全面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基础生物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其1982-2016年间病证结合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并建立数据库。经过资料规范统一化处理后,对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指标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结果:①纳入108个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中,95.4%的Jadad评分≤3分,高质量文献只有5篇(≥4分)。②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中,理化指标出现频率最高(81.5%),其次是总体疗效(67.6%)、症状或证候计分(63.9%)、生存质量(13.9%)。③2011-2016年的临床研究中总体疗效出现频率较2000-2010年增加,其它指标呈下降趋势。④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种类数多为2种或3种,分别占52.8%和28.7%。⑤高脂血症和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的全部临床研究都将理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症状或证候计分在冠心病、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乳腺增生病和高脂血症高。结论:目前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质量较低,疗效评价指标主要以替代指标为主。亟需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意识,同时积极探索更符合临床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更高的观察终点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四妙勇安汤在“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共同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四妙勇安汤中4味中药相关的所有单体和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并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通过GeneCards和NCBI数据库获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基因,并与药物作用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三者的靶点关联网络;输入共有靶点于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进行GO(gene ontology)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0%和类药性指数为≥0.18,筛选得四妙勇安汤活性化合物,计120个,并预测到205个潜在靶点,对两种疾病共有靶点共48个。GO功能富集生物过程条目计46项(P<0.01),同时在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上有147条信号通路(P<0.01),其中靠前的多条信号通路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结论 该研究表明四妙勇安汤主要是通过调控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达到“异病同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机制,并通过荟萃分析证实其“异病同治”的疗效和炎症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积极探索医院后勤改革的路子,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医院后勤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医院后勤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后勤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我院在后勤改革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以下简称经典名方)制剂的质量管理, 2018年4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6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本课题组基于经典名方的长期研究,认为可以利用经典名方制剂免去临床试验这次契机,对于药品说明书当中【功能主治】/【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两大方面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借以探讨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说明书撰写规范,为解决经典名方临床应用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识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枢机.辨识病机("识机")为临床诊疗之核心环节,上承"辨证",下启"论治".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彰显"识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识机"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凝练"基本病机",这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二是抓住"主要病机",这是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及方法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23省市的稳定性冠心病被调查者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了解痰瘀互结证的占比及其与饮食、吸烟、饮酒、身体活动、情绪状态的关系。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被调查者3172名,其中诊断为痰瘀互结证者1623名,非痰瘀互结证者1549名,痰瘀互结证占比为51.17%。饮食方面,偏嗜咸(OR=1.245 95% CI=1.041-1.490)、偏嗜辛辣(OR=1.713 95% CI=1.366-2.147)、偏嗜热食(OR=1.415 95% CI=1.017-1.969)、偏嗜油腻(OR=1.824 95% CI=1.455-2.286)是痰瘀互结证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饮酒(OR=0.787 95% CI=0.622-0.996)是痰瘀互结证的保护因素(P < 0.05)。情绪方面,轻度抑郁(OR=2.209, 95% CI=1.832-2.665)、中度抑郁(OR=3.133, 95% CI=2.070-4.742),轻度焦虑(OR=1.337, 95% CI=1.048-1.705)、中度焦虑(OR=2.113, 95% CI=1.162-3.844)是痰瘀互结证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健康的膳食口味习惯、良好的情绪管理以及适量饮酒可能是防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