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伤寒论〉归真》总论部分在本刊连载后甚受读者欢迎,来信要求续登各论部分。经与作者商定,从本期起连载各论。  相似文献   
2.
3.
一、阳明病的概念 以“阳明”名病,有以下的含义: “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三阳中阴气以太阳为极盛,阳明次之,少阳最少。即阳明阳气之多少,介于少阳和太阳之间,为少阳 向太阳转化消长的过渡阶段,故称阳明为“两阳合明”,也叫作“二阳”。根据阴阳  相似文献   
4.
关于“读于无字处” 《伤寒论》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的东汉时期,由于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和书写条件的限制,其行文非常简略。常常是省略共性的,只突出个性的:或略去人所皆知,不言而喻的,而叙述人们不知,需要重点交待的;或详于上文,而略于下文;或在后文交待而在前文中不及;或意在言外,让人去领会。如此等等,都属于“读于无字处”的功夫。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不在无字处下功夫,就难以弄通原文的精神实质,甚至发生误解。对此虽然前贤今哲已多有论述,但值得推敲和重提的地方仍然不少。这大概也是仲景一些原文的实质至今仍末得到正确解释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这一问题试举例分析之。 1.为举异略同而省:这种省文主要见于对疑似证或类似证进行鉴别的情况下。如:“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3条。文序号以二版大专院校教材为据,下同)  相似文献   
5.
一、“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辨 《伤寒论》第27条(原文号以二版大专院校《伤寒论》教材为据,下同)“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自章虚谷释:“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仲景所以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  相似文献   
6.
失音,《内经》名曰“喑”,《医学纲目》称“喉喑”,临床比较多见。至其治疗,一般多从肺、肾着手。近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见其治喑,思路广阔,治法灵活,辨证用药常有独到之处。所载失音数案,治法各不相同。现根据个人学习体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刊登了《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讨论》,1980年第6期又发表了六位同志的“再讨论”文章,原想讨论告一段落的,但此后,本刊又继续收到争鸣文章十多篇。许多读者反映,此项学术讨论对研究《伤寒论》中的难题,有积极的作用。因限于篇幅,仅将部分来稿摘要发表,对未发表之各文作者,深感歉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伤寒》《金匮》)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蕴藏着非常宝贵的经验,有关脾胃病的治法,则更是丰富多彩。为温故而知新,特就这方面的治法思路,试加分析评述,以与同道共勉。一、治湿热,以“辛开苦降”为基本大法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本,运湿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学生厌学和毕业生能力下降的现象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医院校也不例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自身教学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如高校的“铁饭碗”制度使学生一上大学就感到前途有了保证;国家对教育经费的包干,使学生没有学习费用的负担;毕业分配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不能完全体现择优等等。其中,在学校的诸多因素中,考试制度的不完善、不严格;考试方法的陈旧和欠科学,大概是促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因为,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既有形成性(过程性)评估的功能,即通过考试这一信息反馈机制来了解教学过程、改善教学过程,又有总结性评  相似文献   
10.
尽管迄今为止,教科书仍沿袭注家之言,把《伤寒论》的诊断体系说成“六经辨证”,但是,任何一个能够正视现实的人都会承认,这种说法全然不符合事实:《伤寒论》的原文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表明,它既辨病,又辨证,它的诊断学体系是一个“病”、“证”结合的两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