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或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的急性病变。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其病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在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基础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二者共患使得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影响临床正确决策.患者生活质量将会严重受损,临床预后不断恶化,病死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抑郁问题,在过去的25年内证据逐渐增多.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疾病,它具有多种危害,会提高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或是抑郁状态对人的心脏有不良影响。现有证据验证了早期的临床医生的猜想,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脏病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心身机制联系对人的情绪和心脏形成内在影响。心脏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目前均为高发性疾病,现代的医生需要更好  相似文献   
4.
心脏生物标志物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是生物标志物大发展的30年。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疾病的首要死因后,心脏生物标志物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出重要贡献。大量研究证实,有100多种分子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根据现有资料提示有多种有  相似文献   
5.
刘梅颜 《中国医刊》2007,42(5):15-16
临床上胸痛为最常见症状,这部分患者多首诊于心内科门诊。在传统的单纯生物学模式下,胸痛的发生因其部位常与心脏病、肺脏疾病、食管疾病等联系在一起。由于心脏病具有发病急、预后差的特点,通常被临床医生作为首先排除的疾病。心血管医生倾向于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肌核素、冠状动脉的CT甚至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找寻冠脉病变的证据。对于相当一部分阴性结果的患者通常会请消化科和呼吸科甚至外科医生会诊,以期能发现某些疾病。但总会有部分患者在反复进行了全面彻底检查后仍然找不到任何线索,临床医生把这部分患者归于“难以解释的胸痛”。随着这部分患者在临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此展开的思考和讨论也越来越多,对于胸痛,一定是忽视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导致了诊断上的片面和治疗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1人作为有机整体需要整体服务 21世纪的医学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科技的进步带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过去让医生束手无策的顽疾绝症得到根治成为可能。同时,随着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的医疗观念在不断深入,对于疾病不单是早期救治,而是要早期预防;对于患,不单是要医病,而是要医人。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而人的发展是以健康为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所需要的卫生服务是一种整体性的服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记者:林教授您好!第九届岭南会即将在广州召开,岭南会作为跨学科、国际化、大规模、高水平的心血管病学术盛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据悉,岭南会将更改为南方会,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会议名称更改背后的意义吗?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精神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报告,当今心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第四大疾患。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共同导致患者预后恶化,二者的共病问题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共同导致患者预后恶化,二者的共病问题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目前在临床非常常见,同时发现在心理异常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明显升高,与已经明确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当。这部分共病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治疗效果较差。同时,由于更容易具有不良医学行为如依从性更差,更难戒烟和更难坚持锻炼等。因此,对于这一类患者,单纯依赖相应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奏效,需要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在心内科门诊,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患者群多见于: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来往于各个医院之间,重复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患者有普通心脏病,心电图、心脏超声显示轻度异常,但精神压力很重,感觉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惶惶不可终日。有创检查和手术后并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明确,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是搭桥血运重建,客观证据显示患者躯体功能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  相似文献   
10.
刘梅颜  胡大一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068-1070
目的探讨高水平纤维蛋白原(FIB)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16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分析后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评分。①根据有无糖尿病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1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103例和有糖尿病的冠心痛组62例,比较3组FIB水平。②在有无糖尿病及FIB水平分4级的基础上,对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男、女性别分亚组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检测FIB、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二聚体。结果3组间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FIB、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变量(F值分剐为24.13、19.33、18.42、15.92,均P〈0.01;复相关系数为0.32、0.40、0.46、0.49,均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随着FIB的升高而加重,糖尿病患者在相同的FIB水平上较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加重,其中男性较女性更为明显。结论高水平的FIB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而男性患者较女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