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内关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探讨针刺穴位对脑中枢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内关穴组和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内关穴和非穴;同时,运用GE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获得局部脑组织激活与否的试验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内关穴和非穴,对双侧顶叶、额叶、枕叶、颞叶、基底节区、扣带回、小脑、脑桥、脑岛等多个脑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激活几率、激活数量和激活强度上看,针刺右侧内关穴以激活左侧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为主,并且特异性激活左侧海马和双侧桥脑;尽管在脑区的激活上,有上述趋势,但是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和非穴激活的脑区有相对的差异性,针刺外周穴位能特异性的激活脑中枢。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27例和注射组27例,分别进行浮针治疗和注射治疗,治疗前、治疗15分钟后、治疗2周后应用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2周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浮针治疗15分钟后疼痛开始显著轻减(P0.05),注射组在治疗2周后疼痛显著减轻(P0.05);与注射组比较,浮针组在治疗后15分钟止痛效果显著(P0.05);浮针和注射疗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均有疗效,浮针疗法的疗效优于注射疗法。结论:浮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即时止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循经取穴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循经取穴规律与脑功能活动相关的假说,并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曾统军 《西部医学》2013,25(3):386-38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在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病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为冠心病患者组6l例,其中中重度病变28例,轻度病变33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44例。变组、轻度病变组和对照组D-Dimer水平分别对纳入的两组对象均行D-二聚体检测,判断不同病变程度闻D-Dimer有无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中中重度病为(0.84士0.26)mg/L、(O.52士0.22)mg/L和(0.32土0.19)m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中重度病变组D-Dimer水平最高。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水平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拔罐联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纽,各25例。两组患者均行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刺、拔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纽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D检查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拔罐联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一基底动脉的血供,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腧穴配伍协同和拮抗效应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腧穴配伍在产生协同作用之外,还能够产生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的研究开展较多,对可能产生协同的机制也有神经信息学方面的探索,现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强化降脂、抗血小板、抗凝、对症处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以电针治疗,连续治疗4w,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进行肢体运动能力评价、Bae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电针治疗4w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腹针疗法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薄氏腹针疗法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加减穴位,观察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计分法评价治疗效果、Brunnstrom分级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上肢:u=6.24,P〈0.01;下肢:u=4.75,P〈0.01);对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发现,生活指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醒脑开窍配合薄氏腹针疗法能够发挥两种针法的互补作用,对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病人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外关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脑部各区域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层次针刺对特定脑区激活的异同。方法:对8例青年志愿者先行外关穴(右侧)皮部浅刺,2周后再行常规针刺,分别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在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例数、激活强度,并对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外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可引起脑部多个区域的激活,两种针刺对脑区的激活例数、激活点数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针刺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高于皮部浅刺(P〈0.05)。结论: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脑部功能区,常规针刺能够相对特异地激活小脑,初步表明该特异激活与针刺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外关穴中枢激活效应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以18F-FDG为显影剂,以假针刺状态为对照,观察针刺健康青年志愿者外关穴后的脑中枢激活效应。【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人,分别施以右侧外关穴真针刺和假针刺,同时运用西门子公司ECAT EXACT HR+PET进行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假针刺比较,外关穴真针刺激活的脑中枢主要有左侧颞叶(BA42)、颞上回(BA42)、岛叶(BA13)、小脑。【结论】针刺外关穴能够激活一定的脑部功能区,其治疗作用与中枢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