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387篇
预防医学   181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215篇
肿瘤学   4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1篇
  1956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多年实践,从科普理论上凝练自身特色与优势,对多年建设的中医药科普平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为更好地建设、利用好平台开展中医药科普提供借鉴。平台的构建基础主要包括,正处级公益一类编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科普资源科普化;中医药科普宣教品牌团队建设;"三维度"中医药科普服务模型。中医药科普平台的搭建,应有坚实的基础。有了平台还不够,还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资源的优势,进行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工作。除了硬件建设,还应重视软件建设,如中医药科普宣教品牌团队建设。还要在科普理论的指导下,凝练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联合肝叶及血管切除重建根治术治疗肝动脉受侵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肝动脉受侵HCCA患者98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HCCA根治术+肝叶切除+肝动脉切除重建术)51例和姑息组(姑息性胆管肿瘤切除术/内引流减黄手术)47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姑息组,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姑息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9%,与姑息组的4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1月,联合组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3%、66.7%、43.1%,,明显高于姑息组的17.0%、10.6%、4.3%(P<0.05)。结论联合肝叶及血管切除重建根治术用于治疗肝动脉受侵HCCA,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在颈部与邻近躯干大血管战、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神经外科与骨科自1978年以来应用复合手术救治42例颈部与邻近躯干大血管战、创伤大出血及晚期合并动静脉瘘与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大部分病例复杂且已破裂,或即将破裂,又无法解剖出病变上游血管或用止血带控制出血进行血管重建手术。我们采用“放风筝”法治疗4例(其中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战时多发弹片伤致颅底高位颈内动静脉瘘合并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止血带辅助外科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行血管重建血运35例,酌情选择介入与开放手术相结合治疗3例(战伤致左椎动脉动静脉瘘1例,左椎动脉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1例,医源性颈内动脉损伤大出血1例)。结果 42例全部治愈,无死亡或因治疗加重残废。全部病人随访1年以上,病变消失且血运重建良好。结论 复合手术在救治颈部与邻近躯干大血管战、创伤出血及晚期并发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时,能有效防止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将复杂、风险大的手术简单化,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15年就诊的31例(35只眼)视力、眼底彩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视力与眼底形态学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视力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V总面积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12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视力提高19只眼(54.3%),视力稳定14只眼(40.0%),视力下降2只眼(5.7%)。CNV最大病灶面积与视力在治疗前无相关性,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均呈负相关。结论: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能有效缩小病灶及减少荧光素渗漏。  相似文献   
7.
患婴,女,系第一胎第一产。胎龄39周剖宫产。体重3400g。出生时即发现多舌畸形。全身各系统一般检查未见异常。其母妊娠时无特殊病史。否认有放射线接触史、毒物接触史及用药史。专科检查见舌发育畸形。固有口腔前部可见三个舌样结构(见图1)。中部舌样结构最大,活动不灵活,其中部融合线不明显。右侧舌体较左侧舌体略大。左右两个较小的舌体可见中部的融合线,运动灵活并可见舌系带。三个舌体在后部融合成一个整体。中部舌体的舌腹前部左侧有一肿物,表面有黏膜覆盖,光滑,质软。  相似文献   
8.
骨内牙种植体表面微结构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内牙种植体表面微结构的处理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530021)庞芳河苏晓晖综述蒙敏校阅种植体能否在体内环境中长期行使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相容性的优劣。种植体植入骨内后,能否形成骨性结合的界面,不仅取决于种植材料的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效果。 方法 采用Synbone人工合成胫骨18个,切割构建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外侧水平带状钢板固定、外侧低切迹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侧直形重建钢板固定。将固定好的骨折模型置于万能水压材料测试机进行测试,分别进行静态加载、疲劳测试和极限加载,检测骨块的相对空间位移。 结果 以10 mm/min加载至总载荷1050 N,重复加载10000次后,带状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2.77±1.79) mm,外侧锁定钢板组的纵向位移为(2.69±1.14) mm;后方重建钢板组骨折块的纵向位移为(1.62±0.60)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加载荷到骨或内固定的结构破坏后,带状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055±263) N,外侧锁定钢板组的为(1968±209)N,后方重建钢板组的极限支撑力为(2272±130) N,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侧方带状钢板水平固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复制缺陷腺病毒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分组:选取普通级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10)g,全部动物胫骨上端部分分别造成8mm×5mm长方形缺损。采用自身对照法,右侧骨缺损为实验组,左侧骨缺损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复制缺陷腺病毒复合明胶海绵,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海绵。实验评估:术后分别于4,6,8周麻醉后处死10只动物,取材行X线、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透视电镜检查,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纳入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胫骨缺损X线、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均得到修复,但实验组无论从成骨时间、成骨效果、新生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其中各时间点实验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周:(95.91±16.33),(87.93±11.52);6周:(128.34±10.64),(102.41±9.81);8周:(138.36±10.49),(121.56±9.63);P<0.01]。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占骨缺损面积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周:(41.39±5.65)%,(26.58±5.62)%;6周:(80.35±7.25)%,(65.41±6.52)%;8周:(96.45±2.76)%,(82.22±7.30)%;P<0.01]②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组软骨及骨痂内呈强阳性反应,而对照组骨痂内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微弱。结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重组腺病毒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骨形态发生蛋白4直接转基因治疗能够加快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