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徐晓东老师悉心研究方剂遣药配伍三十余年,学验俱丰,用药灵巧,疗效卓著。祝味菊为海派名医,善用温热之法,对疑难重症皆嗜用"附子",习称"祝附子"。徐师深研祝氏《伤寒质难》与医案,察其在使用附子时,常与枣仁、磁石、茯苓配伍,十占七八。故徐师结合祝氏"温阳"的学术思想与自身临证经验将其四味命之为"祝四味",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笔者就此总结徐师"祝四味"临证运用经验,以飨同道。1 "祝四味"配伍思想  相似文献   
2.
蔡慧君  楼毅杰  纪云西 《新中医》2022,54(8):220-223
整理归纳分析脾胃郁火与坎离的关系,基于此指导临床诊治。分析认为,脾胃郁火乃坎离失济、阴阳二气错踞他位不得归于本位,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而致“郁”。基于坎离既济理论辨治脾胃郁火,若坎离既济,心肾相交,脾胃方可行其升降之职,故脾胃郁火在治疗上当透达宣导、调理升降,其本质不离开表、畅中、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3.
正再造散是助阳益气,解表散寒的方剂,笔者通过整理本方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抄方的临床体会,对其进行论述,以飨同道。1再造散组成及功用再造散载于明代陶节庵《伤寒六书》:"再造散……黄芪、人参、桂枝、甘草、熟附、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1])原文记载该方的煎服方法:"水二锺,枣二枚,煎至一锺。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再造散的药物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立极阴阳"为扶阳学派核心思想,重视坎离二气,提出"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可释生理病理之惑。纪云西教授临证以"交泰斡否"四法应用于治疗顽固性口疮,多有良效。兹述如下,共飨杏林。1从"立极阴阳"理解"坎离二气"为阴阳之极"阴阳也,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诚如郑钦安所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医法圆通·叙》)。万事万物皆存于阴阳之内,然阴阳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日月水火。于自然为日月,于人为水火。人之水火,责于坎离。郑氏云:"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相似文献   
5.
正"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教授提出的关于阴阳关系的观点。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完善了"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明确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农教授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等理论率先提出了"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该理论道明了阴阳的"体",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用",阐述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因此可以全面把握阴阳  相似文献   
6.
楼毅杰  沈跃明  马睿杰 《新中医》2018,50(1):135-138
目的:总结尤在泾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用药特点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评校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为底本,选取尤在泾使用六味丸及六味丸加减的19则验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六味丸使用的门类、六味丸药物及药对使用情况。结果:尤在泾运用六味丸多用于咳喘、遗精以及内伤杂病,常在临证中加五味子、牛膝、肉桂、天冬等药物,常以五味子和肉桂、枸杞子和天冬作为加减药对。结论:尤在泾以治病必求于本为旨,应用六味丸时重视先天之肾,以求水火共济,阴阳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寓意草》中体现的治痢思想,探索其对久泻临证辨治的指导意义,并总结纪云西教授辨治久泄的经验。[方法]通过研读《寓意草》辨治痢疾的8则医案,探析喻氏的治痢法度,并总结纪云西教授借鉴喻氏治痢方法辨治久泻的经验。[结果]《寓意草》所载治痢医案体现了喻氏安胃为要、顾护胃气,和润缓图、慎用急药,从表解痢、防陷阴分,通补结合、温通为主的治痢思想。纪云西教授借鉴喻氏治痢之法,在临证辨治久泻时注重开表宣肺、和胃化湿,疏肝理气、温中健脾,益肾填精、甘缓滋补。[结论]喻氏治痢强调扶正透表,通补结合。纪云西教授将喻氏治痢法引申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楼毅杰  吴夏俊  吕菁  刘喜德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7):196-197
正脾胃病为中医优势病种与强势学科,气血生化、水谷运化、气机条达皆不离中焦脾胃运化。自《黄帝内经》伊始,基于脾胃为核心分析疾病之因、机、法、治络绎不绝,以金代李杲为首的"补土派"更认为"脾胃所伤,百病由生",开"百病皆由脾胃治"之宗,对后学产生深刻影响。清代吴瑭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梳理并分析“除邪务尽”与“除邪勿尽”观点的形成与内涵,探讨其对外感热病恢复期辨治的启示。[方法]梳理并分析《黄帝内经》至明清时期“除邪务尽”与“除邪勿尽”观点的形成,对比“除邪务尽”与“除邪勿尽”观点的异同,并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恢复期为例,基于“除邪务尽”与“除邪勿尽”的观点,结合各版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辨治方案,探索外感热病恢复期的中医辨治思路。[结果]“除邪务尽”观点认为对于外感邪气必须完全祛除,以免伏留人体,变生他疾,在治法上应遵循“祛邪外出”-“调畅枢机”-“补养正气”的治疗次第,多采用发汗、泻下、清宣之法,用药上多选用清解、宣透、调畅气机之药,慎用温补味厚之品,以免碍邪外出、耗伤阴液。“除邪勿尽”主要针对内滞入里的邪气,多适用于年事已高、素体亏虚、病程已久的内伤之人,其治疗重心由“逐邪”向保全人之生机、激发鼓舞正气、保持五脏安和转变,多选疏解、调中再予补益或清滋、培补激发正气的法度。[结论]外感病恢复期辨治中对于外邪、伏邪当参照“除邪务尽”的原则,以防复证;对于外邪祛除后残留体内的痰瘀湿浊,可按照“除邪勿尽”观点,视人体表证存留情况、阳气亏耗程度、体质强弱,治疗因人而异。恢复期患者应注意饮食起居,注意调摄,以免因起居不当出现复证。  相似文献   
10.
《正体类要》是明代薛己撰写的中医骨伤科专著。其注重气血、脏腑关系,发展了骨伤科的内治法。《正体类要》在瘀血的处理上总体以补养气血,适时祛瘀,随"邪"治之为治疗原则。在瘀血证的治疗上分期论治:初期先去其标,伤在外者,采用外科的治法对创口进行清理,如用针砭、熨帖等,伤在内者,多攻下逐瘀,以承气汤类方、花蕊石散为用;中后期以内服补养气血的汤药为主,活用六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在治疗上做到圆机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