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磨牙关系患者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情况,并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放射科就诊需行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遴选出347例患者,按照Ⅰ、Ⅱ、Ⅲ类磨牙关系分别记录患者下颌第一磨牙面上近中、中、远中3部分的A、B、C咬合接触点分布情况,并利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类接触点总数比较,Ⅰ类130例(26.62±10.79)、Ⅱ类131例(26.75±10.81)、Ⅲ类86例(19.1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346,P=0.000),组间比较Ⅲ类接触点较其余2类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近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5.62±3.56)、Ⅱ类(7.96±4.06)、Ⅲ类(4.47±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5.045,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中部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3±4.74)、Ⅱ类(9.24±4.54)、Ⅲ类(6.53±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390,P=0.000),组间比较Ⅲ类最少,余无统计学差异;远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7±4.89)、Ⅱ类(9.55±5.35)、Ⅲ类(8.16±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025,P=0.002),其中Ⅲ类数目较Ⅰ类少(P<0.0167),余无统计学差异。A点数目比较,Ⅰ类(10.46±5.75)、Ⅱ类(9.53±5.2)、Ⅲ类(7.83±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66,P=0.015),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B点数目比较,Ⅰ类(9.66±5.58)、Ⅱ类(10.87±5.08)、Ⅲ类(6.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98,P=0.000),组间比较Ⅲ类数目最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C点数目比较,Ⅰ类(6.49±3.46)、Ⅱ类(6.34±4.63)、Ⅲ类(5.16±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79,P=0.028),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Ⅲ类磨牙关系患者三点式咬合接触点总数、3个部位及B点数目均较其他2类少,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稳定性差;锥形束CT可作为一种新方法分析咬合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种植修复患者种植牙及天然牙龈沟液中氧化应激标记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探讨种植体周围炎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种植上部修复1年后的患者62名,共计81个种植牙位,实验分为4组:炎症种植体(peri-implantitis group,PI)组,15颗;健康种植体(health implant group,HI)组,66颗;炎症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tooth in peri-implantitis group,TPI)组,15颗;健康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tooth in health implant group,THI)组,66颗。检查所选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ocket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 BI)并收集龈沟液;利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β(IL-lβ)、SOD、GP-x和MDA的浓度。结果:PI组的PLI、PD、m BI、IL-1β值以及龈沟液的量(2.20±0.78,4.63±0.92,2.60±1.12,21.07±2.29,1.34±0.17)较HI组(1.03±0.89,1.76±0.73,1.14±0.97,18.79±2.07,0.83±0.2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0.000,0.000);较TPI组(1.13±0.92,1.53±0.72,1.00±0.93,18.52±2.37,0.74±0.2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0,0.001,0.000,0.000)。PI组SOD及GP-x浓度(218.65±16.27,178.66±21.77)低于HI组(243.52±19.71,211.96±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也低于TPI组(230.63±26.91,213.04±2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0)。HI组的PLI、PD、m BI、IL-1β、SOD、GP-x值以及龈沟液量与THI组无统计学意义,MDA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种植体龈沟液内SOD、GP-x的浓度较健康植体、炎症种植体患者口内天然牙均低、MDA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氧化应激可参与种植体周围炎,抗氧化应激酶可为种植体周围炎的一个临床诊断指标,为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护理指导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料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按入组标准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共60例,并配对相应照料者.干预期6个月.在入组前、3月后及6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各照料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AD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间相比较,在干...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比腹腔镜开窗引流术和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囊肿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腹腔镜开窗引流术组(A组)和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组(B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比较两组肝囊肿完全消失所需治疗次数及对应的例数,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均于术后半年随访,观察复发例数。结果 A、B两组在单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肝囊肿完全消失所需治疗次数及对应例数分别为1次17例,2次8例,3次5例,A组患者为1次全部治愈。两组术后不良反应为A组7例,B组6例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感染发生,术后半年随访,A组复发2例,B组复发3例,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治疗肝囊肿1次治愈率高,但其技术要求也较高,CT引导下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较简单,但一般完全治愈所需治疗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7.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丝虫、乙型脑炎等病的重要媒介。建立中华按蚊细胞系不仅为上述疾病病原研究(如疟原虫蚊期培养)提供实验条件,同时对于中华按蚊的生理、生化以及细胞遗传工程理论研究亦是良好的实验材料。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的不同种类按蚊细胞系有6株,但尚无中华按蚊细胞系的报告。 我们于1984年6月从中华按蚊初孵幼虫组织碎片培养中,建立了一株中华按蚊细胞系,命名为AHS-684,现已传54代,历时一年三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基于皮肤镜图像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二分类模型在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 MF)与炎症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早期MF患者和临床表现与之相似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并按4∶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患者的皮肤镜图像对6种经典网络结构利用迁移学习进行训练,以构建CNN二分类模型。同时,在测试集中随机挑选每例患者1幅图像,并结合皮损的临床图像,由13名皮肤科医师对疾病归类进行判读。比较CNN二分类模型与皮肤科医师对测试集病例早期MF与炎症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性能,结果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等表示,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例早期MF患者(皮肤镜图像402幅)和96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皮肤镜图像557幅),其中训练集117例(皮肤镜图像772幅),测试集27例(皮肤镜图像187幅)。测试集中,皮肤科医师鉴别诊断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19%(95% CI: 59.68%~80.70%)和94.74%(95% CI: 91.77%~97.71%),Kappa值为0.677(95% CI: 0.566~0.789)。按图像分类时,CNN二分类模型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鉴别诊断的AUC为0.87(95% CI: 0.84~0.8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2%(95% CI: 70.19%~79.85%)和82.02%(95% CI: 79.30%~84.87%),Kappa值为0.563(95% CI: 0.507~0.620);按病例分类时,CNN二分类模型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鉴别诊断的AUC为0.97(95% CI: 0.95~0.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95% CI: 78.55%~96.45%)和93.85%(95% CI: 88.93%~98.77%),Kappa值为0.920(95% CI: 0.884~0.954)。ROC曲线显示,按病例分类时网络结构为EfficientNet-B0的CNN二分类模型诊断早期MF的AUC为0.9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100%,且13名皮肤科医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值对应点位于曲线右下方。  结论  基于皮肤镜图像智能分析的CNN二分类模型可实现对早期MF与炎症性皮肤病的精确分类,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优于皮肤科医师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是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65.5%,起病急而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且很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是新生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用果糖、维生素C等改善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来治疗该病。但尚未见到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报道。我院收治的66例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患儿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漪 《新中医》2019,51(9):115-118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湿热壅滞证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湿热壅滞证AP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效果、住院时间,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淀粉酶(AMS)和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评估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血AMS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前血清CRP、TNF-α、AMS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TNF-α、AMS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79.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湿热壅滞证AP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