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明  杨洋  白楠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10):3132-3135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抗震颤麻痹药物的应用情况与用药趋势。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以限定日剂量(DDD)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2015-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抗震颤麻痹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普拉克索、多巴丝肼和恩他卡朋的用药金额始终处于前3位,普拉克索的用药金额逐渐上升,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的用药金额逐渐下降;DDDs排序列前2位的是多巴丝肼和司来吉兰,多巴丝肼的DDDs逐年上升,一直处于第1位;2015-2016年各种抗震颤麻痹药物的DDC较为稳定,2016-2017年各种抗震颤麻痹药物的DDC开始略有下降;除普拉克索和恩他卡朋的B/A始终小于1.00,其他抗震颤麻痹药物的B/A均在1.00以上波动。结论 解放军总医院抗震颤麻痹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其中多巴丝肼、普拉克索和司来吉兰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2016-2017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维生素K_1注射液使用的不合理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药学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维生素K_1使用的合理率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对维生素K_1注射液临床应用进行药学干预,促进了维生素K_1的合理应用,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9,(10):1608-1613
目的了解大样本住院人群中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患者的致敏药物类型与急救用药措施,探索基于信息化监测技术开展临床抢救用药评估的高效可靠途径。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借助"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获取我院2014-2018年间304 631例住院人群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过敏样反应患者相关信息,人工逐一甄别后进行深度分析。结果 304 631例监测人群中,发生过敏性休克46例(0.015%)、严重过敏样反应67例(0.022%),共计113例,其中涉药109例;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肿瘤用药(25.66%)、抗微生物药(21.24%)。救治用药出现频次最多的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9.37%)、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4.19%)和盐酸异丙嗪注射液(13.86%);22例(47.83%)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用了肾上腺素,有3例最终死亡。结论过敏性反应救治中应重视肾上腺素作用与规范使用;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致严重后果;信息化监测系统可高效准确地获得大样本人群目标风险监测与评价及相关用药方案评估。  相似文献   
4.
刘浩  柴栋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2):1581-1584
目的对外科药房口服药物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了解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方法对外科药房2015年全部口服药物不合理医嘱常见问题进行审核、统计、分类和分析。结果不合理医嘱1 472条,主要不合理医嘱问题集中在给药频次、给药剂量、重复用药、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不适宜等问题。结论住院药师应立足于药房,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用药信息,通过医嘱审查联络信方式与临床科室沟通,为保障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用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我国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方法: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对国内100家医院的临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医院的名称、级别;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方法,包括皮试液的来源和浓度、操作方法、观察时间、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涉及过敏史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皮肤试验以及针对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需要皮肤试验等1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结果:共收到信息完整的反馈问卷80份(反馈比80%)。调查显示各医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肤试验流程各有不同。不同医院在抗生素皮试品种、皮试方法、涉及过敏史时药物的选择以及口服青霉素制剂是否进行皮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肤试验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亟需尽快出台相关临床指南或共识,以保证临床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基本情况、患者特征、用药情况、具体表现与转归。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年1月~2016年6月收集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ADR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对ADR报告来源、患者性别及年龄、用药原因、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不良反应表现及分类、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病例、死亡病例、转归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ADR报告10 830例,其中严重报告占比4.08%,男女比例1∶1.19,患者平均年龄、日剂量、疗程分别为(61.23±15.41)岁、(250.29±77.15)mg、(3.36±2.68)d。ADR表现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等;相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占比达96.15%。ADR转归为好转或痊愈的占99.38%。结论:桂哌齐特相关ADR表现严重程度多属轻微,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仍然是其特征ADR,严重过敏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17,(11):1505-1508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中的"皮肤变态反应"模块,回顾性调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莫西沙星的住院患者病历。经临床药师再评价系统报警病例,获得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与发生特征;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借助系统自动监测7774例次莫西沙星用药患者,用时约1 h;皮肤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53%(95%CI:0.36%~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为莫西沙星致皮肤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OR值为5.968(95%CI:1.213~29.371)。结论莫西沙星相关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率属于偶见范围,且未见严重ADR。本系统可以高效快捷开展药源性皮肤变态反应的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CPY2C19基因多态性与抗血小板活性的相关性,明确中国人群冠心病患者中CPY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弹力图相关性,提出个体化给药建议,确保患者疗效,提升临床药学学科服务水平。方法:临床药师按照患者的疾病诊断、现病史以及主诉等进行初步入组100名冠心病患者,通过药师工作站等工作平台实时跟踪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调整,并在日常床旁问诊中了解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对于确定入组的患者应跟踪并详细记录其血栓弹力图以及CYP2C19基因型的测定结果,以便后期确定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以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型与剂量调整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果:100例入组患者,慢代谢型有16例,占16%,中间代谢型36%,快代谢型为48%。在45例患者血栓弹力图中,ADP抑制率不达标者占62.2%(28/45)。结论: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应根据血栓弹力图与CYP2C19的基因测定相结合,最终确定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建议冠心病患者应尽快进行氯吡格雷基因型测定,在治疗期间可根据临床疗效适当进行血栓弹力图进行抗血小板活性验证。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了解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在特殊人群使用中发生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对我院2016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的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监测,对系统筛选的阳性病例进行人工评价,计算不同年龄组患者用药后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并对各组用药患者的用药天数、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组、青壮年组、老年组用药患者总ADR发生率分别为0.186 5%,0.107 8%,0.090 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比例、单次给药剂量、医嘱用药时间、给药方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组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属偶见范围,老年组患者皮肤损害、过敏样反应发生率属罕见范围,特殊人群用药应予以关注。必要时应开展新药上市后大样本人群相关安全性研究,而ADE-ASAS在该方向研究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的病例特点和用药情况,为临床优化使用替加环素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医院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31使用过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科室分布等基本资料,评估抗感染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病例特点以及用药适应证、给药剂量、途径、溶媒、疗程等用药行为。结果共499例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平均年龄(64.29±20.52)岁。抗感染用药原因中仅169例次(30.18%)符合说明书批准的适应证;首剂给予负荷剂量的为252例(50.50%),137例(27.45%)的维持剂量为100 mg,q12h,高于说明书推荐剂量;替加环素给药前微生物送检率为66.93%;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41.88%;病历记载的ADR共11例、通过系统主动监测的药源性肝损伤为8例,未发现药源性胰腺炎病例。结论医院住院患者应用替加环素存在微生物送检率未达标、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部分病例未给予首剂负荷剂量等问题,提示临床应规范微生物标本送检并优化替加环素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