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途径18例(A组),经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内途径24例(B组)。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B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83个月,A组肾下垂及复发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不需要剥离肾脂肪囊,不用做肾固定,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该术式是治疗乳糜尿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肾细胞癌(RCC)治疗方法的进步,转移性肾癌(mRCC)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对RCC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RCC骨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114例RCC骨转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总结骨转移好发部位及确诊肾癌至发现骨转移时间等临床特点。结果:114例RCC骨转移患者中,男95例(83.3%),女19例(16.7%);影像学共诊断骨转移病灶218处,胸椎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03处。46例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骨转移,其中33例以SREs为首发表现就诊后通过病理确诊为RCC骨转移;68例患者术后出现骨转移,平均转移时间51.5个月。所有患者肾脏原发病灶或骨转移病灶均经过病理确诊为RCC,其中87例骨转移瘤可明确RCC病理亚型,肾透明细胞癌(ccRCC)83例,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3例,嫌色细胞癌(chRCC)1例。结论:男性RCC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胸椎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ccRCC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RCC术后需要进行规范化的随访,因SREs就诊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也应考虑到RCC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评估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2例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82岁,平均(55.1±12.2)岁;随访时间1~200个月,平均(106.1±35.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4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为101个月。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NLR及PLR的最佳临界值并进行分组,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对RCC患者中的NLR及PLR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按最佳临界值NLR<2.05(155例)及≥2.05(197例)、PLR<140(236例)及PLR≥140(116例)对患者进行分组。高NLR及PLR与大肿瘤直径(P=0.026,P=0.019)、高肿瘤TNM分期(P=0.003,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21,P=0.008)及转移或复发有关(P<0.001,P<0.001)。相比于单独使用NLR或PLR,联合NLR及PLR能够更有效地预测OS及RFS。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NLR(P<0.001)、高PLR(P=0.004)、患者年龄≥60岁(P<0.001)、大肿瘤直径(P=0.043)、高肿瘤TNM分期(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01)与患者OS相关,并且高NLR(P=0.012)、高PLR(P=0.014)、高肿瘤TNM分期(P<0.001)、高肿瘤Fuhrman分级(P=0.002)与患者RFS相关。结论:术前NLR及PLR是ccRCC患者术后OS及RFS的独立预后因素。高NLR、PLR预示着ccRCC患者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及较差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4.
5.
万众  孙治国  鲁莹  王林辉 《药学实践杂志》2019,37(3):246-248,259
目的 制备卡巴他赛白蛋白纳米粒(CBZ-BSA-Gd-NP)以降低药物毒性,并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采用生物矿化法制备CBZ-BSA-Gd-NP,对其处方工艺进行优化,对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等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考察其体外血液相容性。结果 制得的纳米粒包封率为63.04%,载药量为10.51%,平均粒径为(166.1±4.7) nm,粒径的多分散系数(PDI)为0.256,Zeta电位为(-18.14±1.16) mV,与卡巴他赛-吐温溶液相比,体外溶血作用显著降低。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制备的CBZ-BSA-Gd-NP载药量高,粒径均匀,体外血液相容性好,增加了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肾门部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门部肿瘤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肾部分切除术的66例肾门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52.6±11.0)岁,平均肿瘤最大径为(4.0±1.8)cm,平均R.E.N.A.L.评分为(9.1±1.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为(1.8±0.4)分。分析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病理结果及肾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行开放手术12例,行腹腔镜手术18例,行机器人手术36例,无一例中转根治,无切缘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08.8±62.0)min、平均阻断时间为(24.0±8.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47.8±97.7)ml,术后1周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率11.1%。其中1例术中出血1 000ml,输血后治愈,另有3例因尿漏延长放置负压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病理示:透明细胞癌47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嫌色细胞癌6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嗜酸细胞腺瘤、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癌、梭形细胞癌、单纯性囊肿各1例。6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期间均无瘤生存。结论:对于有经验术者,行肾门部肿瘤肾部分切除术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围术期肾功能变化小,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提示手术安全可行,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CC,mRCC)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特别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出现,mRCC患者带瘤生存率显著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被公认为肾癌预后不良因素的骨转移越来越常见。mRCC患者中20%~35%会出现骨转移,并会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的发生,85%的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内至少经历2项SREs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加大治疗的难度。目前肾癌骨转移缺少指南与规范化的诊治方案,骨转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治疗涉及多学科,因此需要重视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降低患者SREs的发生率,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零缺血与肾动脉主干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_(1a)期外生性肾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12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99例使用零缺血或肾动脉主干阻断技术行机器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零缺血技术(零缺血组),78例行肾动脉主干阻断(完全阻断组)。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按照1∶2最邻近匹配法,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热缺血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肾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匹配前,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R.E.N.A.L.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零缺血组有16例、完全阻断组有28例匹配成功,两组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缺血技术避免了肾脏缺血,术后1个月肾功能保护效果较好,术后3个月肾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这一新技术能安全、有效的应用于T_(1a)期外生性肾肿瘤的治疗,并不显著增加手术时间与术中失血,同时避免了肾实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短期肾功能保护较好。该技术的优势需要长期随访及大宗病例研究的验证,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肾细胞癌(RCC)是发生在肾脏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起源于肾单位不同部分的独特亚型,每种亚型都有独特的基因基础与肿瘤生物学表现。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其他肾癌亚型发病机制、组织学表现和临床进展方式各不相同,但在临床实践中均被归为肾非透明细胞癌(nccRCC)。本文就转移性nccRCC靶向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利用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64.3±5.2)岁,前列腺平均体积(53.4±4.2)ml。所有患者均采用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步骤:首先采用80 W功率对前列腺中叶及两侧叶黏膜进行预处理汽化,然后调整功率至120~180 W汽化前列腺腺体组织直至包膜。在膀胱颈部汽化时注意输尿管口位置,处理前列腺尖部时将功率调整为80 W以避免损伤尿道外括约肌。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 L),并且记录术中/术后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TURP病例,无输血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0.3±21.2)min,平均术后留置尿管(2.5±0.4)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7±1.4)d。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排尿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血红蛋白及电解质未发生明显变化。术后1个月IPSS及Qo L评分改善明显(P0.01)。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无急性尿潴留、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180 W XPS绿激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方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