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冠根融合的三维模型,评估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非拔牙病例中前牙区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徐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11例,利用Maestro 3D Dental Studio排牙软件设计矫治方案,获取患者矫治结束预期三维模型,并通过锥形束CT、口内扫描、三维重建软件建立患者术后模型,在Geomagic Studio 2014中进行牙冠与牙根数据的配准,在3-matic中对比治疗后实际模型与治疗前预测模型前牙的转矩与轴倾度的差异。结果 前牙的实际转矩角均小于治疗前的预测角度,其中侧切牙的实现率最高达到了77.55%,中切牙最低为60.70%;前牙的实际轴倾角也同样小于治疗前的预测角度,其中中切牙实现率最高达到了81.49%,尖牙最低为74.95%。结论 基于三维重建及口内扫描技术结合的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在评估隐形矫治器疗效方面具有优势。在隐形矫治非拔牙病例中,前牙区小范围的移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肌激动器矫治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的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口腔正畸门诊就诊的安氏Ⅱ类Ⅰ分类下颌后缩的错[牙合]患者20例,年龄在10~12岁之间,平均年龄10.6岁。采用改良肌激动器进行功能矫治,用winceph8.0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患者面型改善明显,磨牙基本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治疗后角度测量值SNB、ANB、NA-PA和U1-SN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角度测量值SNA、SNMP、L1-MP、L1-NB、FH-Y轴和Z角变化,无显著性(P>0.05),线距测量值L1-NB、UL-EP和LL-EP跟治疗前比,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肌激动器能够矫治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刘昕  刘浩 《安徽医药》2021,25(5):947-950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2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合肥市口腔医院安氏Ⅱ2错畸形病人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矫治,比较两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交角(SN-MP)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垂直距离(U1-NA)、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垂直距离(L1-NB)、上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U1-NA交角、L1-NB交角、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和下中切牙牙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矫治后较矫治前均增加(P<0.05),上中切牙长轴和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矫治后较矫治前减少(P<0.05).矫治后观察组较对照组U1-L1交角增加[(125.60±2.41)°比(116.08±8.62)°,P<0.05],U1-SN交角[(100.96±4.57)°比(104.66±6.36)°]、U1-NA交角[(16.04±2.91)°比(20.59±4.19)°]、上唇凸点至E线距离(UL-EP)[(-0.01±0.67)mm比(2.03±0.84)mm]、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LL-EP)[(1.20±0.42)mm比(2.85±0.46)mm]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2错在前牙倾斜度、突距控制和面型的维持方面较传统固定矫治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前牙区骨壁较薄,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存在唇侧骨板吸收风险。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唇舌向控制产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矢状向过矫治对下前牙特别是对牙颈部和根部位移和所受应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1例男性志愿者锥形束CT,在MIMICS和GEOMAGICS软件中三维重建下颌骨与下牙列,并且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牙周膜、附件和矫治器模型。实验首先分为双侧下尖牙压低组和下切牙压低组,接着在双侧下中切牙和侧切牙上依次添加0°,1°,2°过矫治,共计6组模型。模型装配完成后,在ANSYS软件中分析计算位移量和应力水平。结果与结论:(1)压低尖牙时,尖牙舌倾压低,切牙舌倾伸长;压低切牙时,切牙舌倾压低,尖牙舌倾伸长;(2)无过矫治时,切牙颈部舌向移动,根部唇向移动;加入过矫治后,切牙位移逐渐直立,继而唇倾,并且1°过矫治下牙颈部和根部唇舌向位移量最少;(3)加入过矫治后,尖牙压低组中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唇侧转为舌侧,切牙压低组切牙颈部牙周膜的应力集中区由舌侧转为唇侧;(4)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下前牙时,切牙易伴发舌向倾斜移动;矢状向过矫治设计有利于维持切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改良肌激动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上气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因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施TB(TWIN-BLOCK)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肌激动器治疗,比较2组青少年患者上气道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的截面积(SHP)、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的截面积(STE)、口咽段气道的最小截面(SMIN)大于治疗前,对照组STE、SMIN大于治疗前,研究组SHP、STE、SMIN大于治疗前,对照组STE、SMIN大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LHP、LSP、LTE、APHP、APSP、APTE均大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LSP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HI低于治疗前,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高于治疗前,AHI低于对照组,LSaO2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改良肌激动器矫正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各处体积明显增大,内径、横截面积扩大,上气道通气条件改善,OSAS指标也显著改善。临床上采用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进行分析,从而为帮助制定手术最佳方案,改善患者上气道存在的问题,评估上气道形态机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小分子混合物在神经诱导液中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分别使用神经诱导液(对照组)和添加小分子混合物的神经诱导液(实验组)培养SCAP,8 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神经丝(NFM)、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使用免疫荧光反应实验检测β3微管蛋白(TUBB3)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SCAP形成了更多神经样突触。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NFM、MAP2和NSE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608 ± 2.836、29.40 ± 6.645和6.428 ± 1.025,较对照组(1.074 ± 0.202、1.092 ± 0.115和1.140 ± 0.281)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FM = 3.387,PNFM = 0.0276;tMAP2 = 7.490,PMAP2 = 0.0017;tNSE = 8.615,PNSE = 0.0010)。免疫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NFM、MAP2和NSE印迹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免疫荧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SCAP中TUBB3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 结论小分子混合物添加入神经诱导液中能够促进SCAP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错牙合畸形病例正畸治疗减数与否决策建议的专家系统。方法:选取错牙合畸形病例230例,其中减数病例138例及未减数者92例,每个病例用28个指标反映。在上述230个病例中选取207个病例的集合,利用MATLAB语言,构成28-25-1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集,另23个病例作为测试集。结果:建立了23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资料数据库;对学习训练过的207例数据进行测试,结果其正确率为100%,然后再用未经学习训练过的23个测试集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有19例预测成功,正确率为82.6%(4个病例预测失败)。结论: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对错牙合畸形病例正畸治疗是否减数做出82.6%正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周黎黎  吴桂堂 《浙江医学》2022,44(2):191-193
目的 观察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80例,其中90例患者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将托槽固定在牙面上,为观察组;另90例患者采用直接粘接法将托槽固定在牙面上,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正畸治疗5个月后的效果、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范典  刘浩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2023,43(3):278-281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逐渐成熟,凭借其美观可摘的特性迅速风靡正畸市场。然而与其临床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不同,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性能研究有待深入,该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指导。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磨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导致支抗牙移位,即支抗丢失。有关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支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上颌磨牙远移支抗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成年男性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矩形附件-隐形矫治器模型,双侧上颌第二磨牙设计0.25 mm的远移量,首先,根据第二前磨牙是否缺失分为双侧缺失组与双侧存在组;然后,根据牙弓形态再分为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安氏Ⅱ1和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共计8组模型。在Ansys软件中计算各组模型支抗牙的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二磨牙后,第一磨牙和前磨牙出现近中倾斜伴伸长,前牙唇倾伴压低;(2)双侧第二前磨牙缺失后,各组模型第一磨牙前移量明显上升,而第一前磨牙和前牙前移量均减少;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的前牙唇倾量最少,尖圆形牙弓最多,卵圆形牙弓组与尖圆形牙弓组差异不明显,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略高于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3)各组支抗牙牙周膜应力均集中于牙颈部和根尖区,方圆形牙弓组的牙周膜应力水平最低,相较其他组,方圆形牙弓组前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