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药,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剂量容易控制,停药后病人苏醒迅速。现就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肠镜检查患者因肠道准备服用泻药,加之较长的禁食禁水时间,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静脉麻醉后易发生较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1]),低血容量、低氧及低血压引起机体供氧不足,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2])。Green等~([3])研究表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可改善组织器官灌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探讨LiD COrapid监测每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指导的液体治疗~([4])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时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芬太尼PCIA(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对晚期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 :PCIA采用LCP(负荷量+持续给药 +患者自控单次给药 )模式 ,根据镇痛、镇静评分调整给药速度和锁定时间 ,共 2 2例。结果 :采用PCIA止痛效果良好 ,患者能主动控制用药 ,避免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并减少其毒副作用。结论 :PCIA是治疗晚期癌痛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支气管封堵器(endobronchial blocker,EBB)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择期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完全随机分为EBB组(E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tube,DLT)组(D组),每组5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时间、肺塌陷时间、导管或EBB移位次数、肺隔离效果、气道压及下气道损伤情况. 结果 与D组比较,E组定位时间和肺隔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D组肺塌陷时间分别为(8.5±3.5)、(4.5±2.9) min,套囊移位次数分别为23和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时压力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6±4)、(22±3) cm H20(1 cm H20=0.098 kPa);且其下气道中重度损伤例数也显著高于E组,分别为25和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LT比较,EBB OLV术中肺萎陷时间长、位置易移动,但气道损伤小,能安全顺利地完成OLV,是满足VATS较好的OLV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55岁,75kg,因"头昏、乏力加重半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正规服药,血压控制约120/70mm Hg,近半月因头昏症状停用降压药。半月前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1)左额叶多灶性腔隙性急性期脑梗死;(2)左颈动脉上段近分叉处至颈内动脉起始端软斑块可能;入院后颈动脉彩超提示:(1)左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约70%;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喉罩(LMA)与气管插管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中,有关喉罩和气管插管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合计1446例患者,其中喉罩组722例,气管插管组7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气管插管相比,喉罩可以降低拔管呛咳、术后咽痛和术后声嘶的发生率.②两组侧卧位气道压力(Paw)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喉罩组插入时引起的血应激指标升高小于气管插管组.④首次置入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喉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达米弱刺激通气型口垫(达米口垫)作为一种创新型过渡性口咽通气道在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腹部手术且拔管后出现意识未完全恢复清醒、伴有舌后坠或呼吸不畅的患者200例,男153例,女47例,年龄26~66岁,体重42~91 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四组:达米口垫组(D组)、口咽通气道组(K组)、鼻咽通气管组(B组)和传统托颌组(C组),每组50例。拔管后气道管理措施:D组经口置入达米弱刺激通气型口垫;K组置入口咽通气道;B组经鼻置入鼻咽通气道;C组出现气道梗阻情况时予以托颌通气处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前即刻(T_0)、拔管后5 min(T_1)、拔管后10 min(T_2)、拔管后15 min(T_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BP、SpO_2)、血气分析指标(PaCO_2、PaO_2、pH值);记录通气道留置时间、调整通气道次数,以及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通气过程中舒适度。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T_1时C组HR明显增快(P0.05),T_2时K组、C组HR明显增快(P0.05),T_3时K组HR明显增快(P0.05),T_2、T_3时K组、B组MAP明显升高(P0.05),T_3时B组、C组PaCO_2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K组、B组、C组PaO_2明显降低(P0.05),T_2时C组、T_3时B、C组pH值明显升高(P0.05)。与T_0时比较,T_1时四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_2时D组HR减慢,D组、B组MAP明显降低(P0.05),T_3时K组、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四组PaO_2、pH值明显降低,PaCO_2明显升高(P0.05)。四组不同时点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组比较,K组通气道留置时间和调整通气道次数明显增多(P0.05),C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K组、C组拔管后舒适度明显降低(P0.05)。C组躁动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达米弱刺激通气型口垫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恢复期能够有效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具有循环影响小、舒适度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优于传统口咽、鼻咽通气道。  相似文献   
10.
陈旭  章蔚  王迪  谢言虎  王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173-117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胸膜中点阻滞(M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BMI 19~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TPB组(M组)和TPVB组(P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M组行超声引导下MTPB,P组行TPV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PCI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记录术后2、6、12、24、48 h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穿刺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M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针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后2、6、12、24、48 h两组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PB或TPVB联合术后PCIA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MTPB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