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血管压迹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钡餐造影检查中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的来源.材料和方法对比研究50例钡餐造影所见的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与相应CT层面上十二指肠横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下腔静脉之间的关系;3例血管造影与钡餐造影联合检查,证实该压迹的来源.结果所有病例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均与腹主动脉相吻合;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与该压迹的位置及宽度不符;下腔静脉偶可导致另一压迹.结论十二指肠横部血管压迹,为腹主动脉压迫所致,称其为"十二指肠腹主动脉压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2 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 ,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 8例 (6 .7% ) ,阳性者 112例 (93.3% ) ,其中颅内动脉瘤 79例(70 .5 % )、血管畸形 17例 (15 .2 % )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 16例 (14 .3% ) ,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4.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选择性插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8例患者于发病12h内在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后.按病人体重数的2/3的肝素毫克数进行首次抗凝.并每过1h追加半量。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梗塞供血血管,给予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50ml.用微量泵以60ml/h的速度推注,0.5h后以相同条件和体位造影观察血管溶通情况。未通或部分再通者,追加尿激酶25万U,生理盐水25ml。结果本组病人除5例为椎动脉系外。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系闭塞,溶栓后即刻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12例。神经系统功能除2例意识障碍无明显改善,余均有较明显改善。其中并发脑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通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在发病后1~6h内应用常规CT扫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h后复查螺旋CT或MR证实为脑梗死患者。结果300例中出现异常征象者共有20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包括:脑实质局部密度轻度减低者126例,局部脑肿胀、邻近脑沟变浅、脑室变形变窄者52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94例,豆状核密度减低108例,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模糊87例。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虽然征象轻微,但结合临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介入疗法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相关问题。方法:对4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病情不同实施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其中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24例,化学溶核术6例,二者结合的双介入疗法18例,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后种方法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脱垂或双节突出的患者。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术后3个月~5年随访,显效35例(72.92%);有效11例(22.91%);无效2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所合并的一般内科疾病不影响治疗。建议除正规的保守治疗外,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一系列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据Sudlow等的研究,在工业化国家的45~84a人群中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00~500/10万.其中80%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而在远东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这种发病率更高。由于临床上缺乏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往的内科和外科治疗有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些,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及效果一直受到医疗界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动脉血管内溶栓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脑血管狭窄的脑梗塞患者,近年来在不断探索溶栓治疗的同时行血管内成形术或放置血管内支架等,以提高再通率,进一步提高疗效。现就急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治疗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 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5~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接受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及肝功能的变化,通过CT比较转移性肝癌大小及血流情况。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结果肝功能于术后1周呈现一过性异常,1个月内获得改善。术前肿瘤直径为38.5±10.1mm,术后1个月减为27.6±7.6mmP〈0.05;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1%,43.8%,20.0%。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冷循环微波刀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是手术不可切除转移性肝癌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是一些肿瘤患者在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溶解以致患者出现高钾、高尿酸、高磷和低钙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急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1]。早期症状多为嗜睡、手足抽搐、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血尿、心悸等,以咽痛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