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思超  刘魁  蒋健敏 《疾病监测》2018,33(11):945-949
传染病监测预警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搜索引擎的普及应用为传染病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搜索引擎开展传染病监测预警的研究进展,为现有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评价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Pubmed、CBM、WanFang Data和CNKI(至2013年8月)中有关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相关性的临床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研究及其参考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纳入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指标,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考察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的相关性。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组整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提示发热为葛根素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天保康葛根素注射液未见发热反应;普润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90%,为偶见不良反应;其他产家的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5.13%,为常见不良反应。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从2005年之前的4.04%降至2005年之后的0.32%。结论发热为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除药物本身因素外,该不良反应与葛根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所收集的39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90例ADR报告中,女性(236例)多于男性(154例),以≥50岁的中老年人与≤18岁的未成年人发生率居高。在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86.67%)。在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居首位(占70.00%),其次是中药及中药制剂(占11.0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1.79%)。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相关;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P-糖蛋白(P-gp)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综述近年在P-gp的结构与功能、影响mdr-1表达调控因素、逆转P-gp介导MDR的潜在靶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杭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杭州市现存活HIV/AIDS病例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人口学信息、医疗支出和疾病状态等资料,采用MOS-HIV量表简体中文版评估生活质量;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病历资料,展开回顾式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科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因此需要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提出优化解决策略.结论:为降低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确保患者住院治疗安全性,应当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7.
张彦东  黄思超  钟劲松 《中国药房》2012,(34):3244-3247
目的:为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新思路。方法:调研国内外文献,综述近年发现的有价值的感染相关生物标记物,概述感染相关标记物的研究近况,着重介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等生物标记物及其在抗感染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等感染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快速、准确区分感染病原类别及评估感染病情,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4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临床抗肿瘤有效性的循证药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复方苦参4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放疗或手术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及肠癌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维普期刊数据库,纳入关于该4种中药注射剂有效性研究的文献,并按抗肿瘤类型分类,分析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同时,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方面做进一步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132篇文献。频数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文献数/文献总数)结果为:生活质量(89/132);临床疗效(37/132);骨髓抑制(96/132);胃肠道反应(81/13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1)非小细胞肺癌(8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或复方苦参在所评价的4个指标中均有显著改善(P<0.05)。(2)胃癌(2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方面有明显的作用(P<0.05)。(3)肠癌(24篇)治疗中,化疗、放疗或手术合用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胃肠反应(P<0.05);合用复方苦参能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骨髓抑制(P<0.05)。结论:康艾、香菇多糖、参芪扶正、复方苦参4种中药注射剂对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疗效。本研究为该4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抗肿瘤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循证药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取贮存骨髓涂片DNA的方法,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NPM1及c-kit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析三种基因突变与AM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AML患者骨髓涂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分子克隆方法对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NPM1和c-kit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及分析,记录患者疾病缓解、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实验证实对于低温冻存、未经瑞特染色、未用化学方法固定的骨髓涂片标本及室温贮存、经瑞特染色脱色后的标本均能用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成功提取DNA。从骨髓涂片中提取的DNA可用于PCR、直接测序和分子克隆测序分析。在55例AML患者中,FLT3-ITD阳性10例(18.2%),其中9例为杂合型突变,1例为纯合型突变。FLT3-ITD阳性组较阴性组完全缓解(CR)率低,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时间短(P<0.05)。NPM1基因杂合型突变9例(16.4%),全部为A型突变。10个月以内NPM1突变组患者EFS率比野生组高(P<0.05),19个月以内NPM1突变组OS率比野生组高(P<0.05)。9例NPM1突变患者中FLT3-ITD阳性3例,CR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PM1+ FLT3-ITD-、NPM1- FLT3-ITD-、NPM1- FLT3-ITD+、NPM1+ FLT3-ITD+(P<0.05),且NPM1- FLT3-ITD+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RR=1.250,P=0.005)。55例患者中,c-kit基因突变2例(3.6%),分别为D816H突变型和D816V突变型;c-kit基因突变患者与FLT3-ITD阳性及NPM1突变患者无重叠。结论 FLT3-ITD突变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NPM1基因突变可能提示预后较好,NPM1- FLT3-ITD+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AML中c-kit基因突变率低,未见其与FLT3、NPM1基因突变重叠。  相似文献   
10.
己糖激酶Ⅱ(HKⅡ)作为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限速酶,在肿瘤的存活、增殖、恶性转移及药物耐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文中就肿瘤中HKⅡ的生物学特征及功能和以HKⅡ为靶点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