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及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5年10月-200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住院的118例DCM患儿进行随访.118例DCM患儿中共96例(81%)获得随访,22例(19%)失访.根据患儿转归不同将96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3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患儿1 a、2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65.60%、62.50%、56.25%及44.79%.性别、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及奔马律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口 (死亡组35例 vs存活组18例,P=0.018)、初次发病平均年龄(死亡组M 35.3个月,Q 8.4~99.0个月;存活组M 13.7个月,Q 5.5~42.3个月,P=0.002)及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死亡组M 21.0 d,Q 9.5~60.0 d;存活组M 14.0 d,Q 7.0~21.0 d,P=0.043)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示左心室肥厚(死亡组23例 vs存活组30例,P=0.010)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心房扩大(死亡组14例 vs存活组2例,P=0.005)及病理性Q波(死亡组7例 vs存活组0例,P=0.022)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超声中EF值≤20%(死亡组13例 vs存活组0例,P=0.001)、FS值≤10%(死亡组16例 vs存活组4例,P=0.012)及治疗后EF和(或)FS增长率不明显[死亡组4.14% 和(或) 5.53% vs存活组55.48% 和(或)63.62%,Pa=0.000]提示预后不佳.初次发病年龄>5岁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5岁者(76.92% vs 47.14%,P=0.009).初次发病年龄>5岁(OR=16.000,95%CI 2.001~127.925,P=0.009)是小儿DCM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OR=0.057,95%CI 0.014~0.222,P=0.000)则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CM常预后不良,远期存活率不高,发病年龄>5岁是小儿DCM的独立危险因素.1000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姐弟俩被狂犬咬伤后发病情况进行报道。讨论狂犬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呼吁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接受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脱敏中心接受螨SCIT满3年的儿童资料,应用每日药物评分(daily medication score, DMS)评估用药情况(评分越高,用药品种越多,原发病控制越不理想),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临床症状(分数越高,症状越重)。分别在首次SCIT治疗,治疗3个月、4个月、12个月和3年时进行评估。根据3年后是否停用原发病药物分为停药和未停药两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DMS、VAS及其下降率,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711名儿童入组,初诊时年龄平均8.38岁。男性442例,女性269例。皮肤点刺试验单一螨虫过敏445例,螨虫合并其他过敏266例。有360例在3年后停止了原发病的用药,351例症状缓解,但依然需要用药。SCIT治疗开始时,停药组的DMS和VAS低于未停药组(P<0.05);3个月~3年,DMS和VAS均较开始时持续降低,3年时停药组的DMS和VAS下降率均高于未停药组(P<0.05)。SCIT 3个月时,停药组鼻部和眼部症状阳性率低于未停药组(P<0.05);3年后,停药组鼻部、眼部、胸部症状阳性率均低于未停药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初始DMS>4分、初始VAS>3.5分是3年SCIT结束后停用原发病用药的保护因素;女性、治疗12个月时DMS下降率>50%是停药的危险因素。  结论  螨SCIT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对症治疗的用药。SCIT 3个月后症状即可出现改善,以鼻部和眼部症状改善最快。不建议在治疗1年时过多地停用原发病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心电图改变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患儿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心电图和24hDCG均有改变:传导阻滞14例(占43.75%),ST—T改变12例(占37.50%),房室肥大11例(占34.38%),室性期前收缩9例(占28.13%),房性期前收缩6例(占18.75%),病理性Q波5例(占15.63%)。结论DC/7I患儿心电图呈多样性改变,心电图是目前临床最方便、经济、快捷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病多见于婴幼儿,常累及冠状动脉,20%~30%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患儿在川崎病病程的各期均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损伤和心肌缺血,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检验项目和检查手段用于评价冠状动脉损伤和心肌缺血的程度,如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平板运动试验、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若能早期发现患儿的冠状动脉、心肌的损害,并进行干预,将会极大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缺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周辉  段庆宁  张春红  谢金阳  姚炳华 《江苏医药》2021,47(6):595-597,603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婴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4例1岁以内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入院后即给予BiPAP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比较两组治疗相关资料,包括基本临床资料、检验检查结果、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使用BiPAP治疗后的动脉血pH值、PaCO2 和 PaO2 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7.34±0.88 vs.7.14±1.59、(32.84±14.61)mmHg vs.(52.84±16.31)mmHg 和(89.25±16.77)mmHg vs.(68.17±17.48)mmHg](P<0.05或P<0.01).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9.28±0.64)d vs.(10.37±0.82)d](P<0.05),而两组住院费用相仿(P>0.05).试验组患儿使用BiPAP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BiPAP在婴儿重症肺炎早期治疗中可明显改善呼吸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热毒宁注射液,0.6 mL/k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1~3岁2~3 g/次,4~6岁3~4 g/次,7~9岁4~5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3.33%,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IL-6、CRP、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Ig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gM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IgA、IgG和IgM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食欲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炎症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