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学生。因反复发作性奔跑2年,加重2个月于2006年8月23日来门诊治疗。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恐惧不安,双眼发直,破门奔跑约20~30m,继而高声叹息数次而终止,发作期间患者可躲避障碍物和危险环境。后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约0.5min可缓解。发作过后患者无不适自述。起初10~20天发作一次,近2个月来每日发作5~7次。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减少辐射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检查床上,使用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调节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不同位置以达到辐射防护的目的,并与婴幼儿体位固定支具,采用监控摄像头、调节照射野、靶一片距及室内温度等方法采取低剂量方法,最大限度降低患儿辐射剂量。结果:通过婴幼儿放射防护装置与辅助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在CT扫描、DR摄影等各种患儿检查时的成功率,确保影像质量,避免重复检查,减少了患儿辐射剂量。结论:有效减少患儿辐射剂量和其他人群的照射,遵循X射线检查的正规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使受检儿童受照剂量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个月于2005年6月21 日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上肢不受支配、不由自主:由室内向外行走时,经常出现右手即将把门打开时,左手却不由自主地又把门关上,如此反复进行,以至难以把门打开;在系纽扣时左手不能配合右手完成动作,总是需他人帮忙.  相似文献   
4.
笔者2006年6月~2008年7月采用针灸结合真空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46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氨苄青霉素切口局部封闭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伤口感染。方法:阑尾切除后,缝合伤口时用氨苄青霉素1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在肌层及皮下层浸润封闭。结果:100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1例76岁男性患者,因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自行分次口服秋水仙碱3mg/15h。第2天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周身大汗、四肢无自主活动。实验室检查:血糖2.6mmol/L,肝功能、电解质、血肌酐等均正常,诊断为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ml,约2min后患者意识恢复,改为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1h后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次日晨,患者再次出现大汗淋漓、意识模糊,血糖3.2mmoL/L,给予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后好转。观察4d,患者无不适,出院。  相似文献   
7.
杜金明  闫宗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16-23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每天2次静脉点滴,连用14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并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 sestroke scale,CSS)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hs-CRP和D-二聚体均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治疗组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D-二聚体的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变化与脑梗死患者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和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07—2013‐10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4例和斑块组64例,同时应用螺旋CT扫描头颈部动脉(血管)(CTA),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狭窄组各30例、18例、16例,比较各组 H cy、U A 水平变化。结果斑块组患者 H cy、U A 值分别为(21.94±18.76)、(381.42±98.36)μmol/L ,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且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 cy和U 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就诊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拉西坦胶囊0.8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局部脑血流量、睡眠障碍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4%、9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简易精神智能量表(MMSE)评分明显上升,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Va DAS-cog)评分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局部脑血流量、PSQI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事件相关单位P300潜伏期显著下降,波幅明显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促进局部脑血流量增多,改善睡眠障碍和相关事件电位P300,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贵刊2009年第8期刊登了<阿奇霉素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一例>[1],感到有些地方值得讨论,提出以下几点问题,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