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6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丰富环境干预对单眼剥夺成年弱视小鼠视皮质中IGF-1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对成年弱视小鼠初级视皮质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正常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单眼剥夺+标准环境组(MD+SE),单眼剥夺+丰富环境组(MD+EE),单眼剥夺+氟西汀组(MD+FLX)。在小鼠21日龄时构建单眼剥夺模型,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选取18只小鼠按照预先分组放置在标准环境或丰富环境中饲养4wk,单眼剥夺+氟西汀组小鼠饮水中加入氟西汀。通过前爪触地反射实验检测小鼠视敏度,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客观视功能;小鼠处死后取材,使用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结果:(1)视敏度检测结果:MD+S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低于Nor组(P<0.001);MD+EE组及MD+FLX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前爪触地成功率无差异(P=0.816)。(2)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Nor组比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均P<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较MD+S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均P<0.01);与MD+FLX组比较,MD+EE组小鼠剥夺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2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无差异(P>0.05)。(3)电镜检测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超微结构:与N or组比较,M D+SE组小鼠剥夺眼对侧视皮层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P <0.01),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P <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P <0.01);丰富环境饲养后,MD+EE组小鼠较MD+SE组突触间隙变窄(P=0.0035),突触活性区长度延长(P<0.01),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增加(P<0.01),MD+EE组突触超微结构各项指标较MD+FLX组比较无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视皮层中IGF-1、IGF-1R及IGFBP5蛋白表达:MD+SE组小鼠IGF-1及IGF-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or组(均P<0.01);MD+EE组小鼠IGF-1及IG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MD+SE组(均P<0.01),然而仍显著低于Nor组(均P<0.01)。各组间小鼠IGFBP5蛋白表达异常无差异(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重新激活成年单眼剥夺弱视小鼠视皮质可塑性,改善弱视小鼠视觉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GF-1及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双眼视觉方法包括同视机三级画片,Titmus立体图、随机点立体图、baglini线状镜、Worth四点试验等,但这些传统检查法均为主观的心理物理学方法,要求被检查者能主观的表达,对于儿童来说,这些沿用了几十年的方法并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儿童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47例,其中下斜肌断腱9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3~8mm)35例,下斜肌部分切除+健眼下直肌徙后术3例。【结果】治愈33例(70.2%),有效12例(25.5%),无效2例(4.3%)。【结论】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能解决垂直斜度8△~20△,〉20△者需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健眼下直肌徙后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产儿及足月儿眼球生物学指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早产儿218例、足月儿76例分别在出生后1、4、8和12个月进行A超检查,记录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分析眼球生物学指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随年龄增长,无论早产儿及足月儿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均逐渐增大,晶状体厚度逐渐减小。出生初期,早产儿较正常儿前房深度浅,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短。随年龄增长,早产儿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生长较足月儿快,但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出生时早产儿较足月儿眼球各项生物学指数发育差,随年龄增长,早产儿眼球发育较足月儿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主导眼与屈光度、眼别、裸眼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经散瞳检影验光后,待瞳孔恢复正常复诊配镜患儿99例,用卡洞法检查主导眼,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99例近视患儿中,以右眼为主导眼,即右型(Rtype)者占66.7%(66/9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当双眼屈光度不相等时,以屈光度相对较低眼为主导眼者42例(5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当双眼屈光度相等时,以右眼为主导眼,占68.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1);在双眼裸眼视力不等64例中,以裸眼视力低眼为主导眼者34例(5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5);在双眼裸眼视力相等35例中,右眼为主导眼29例(82.9%),两者比较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χ2=30.2286,P<0.01)。结论:近视儿童主导眼以右型多见,主导眼与屈光度、裸眼视力高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泪道探通术治疗不同年龄新生儿泪囊炎疗效探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不同年龄患儿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11/2010-09我科门诊行泪道探通的患儿532例590眼,其中男321例358眼,女211例232眼,年龄3~48月龄,所有患儿均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结果:三组患儿比较,3~6月龄患儿共456眼,442眼治愈(96.9%),7~12月龄组共95眼,83眼治愈(87.4%),13月龄以上组39眼,探通成功率为82.1%,组间比较1组和2组,1组和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5.986和19.578,均P<0.05),而7~12月龄组与13月龄以上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642,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3~6月龄是最佳探通时机。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儿童AC/A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近视眼儿童AC/A率的特点。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正常眼组和近视眼组,近视眼组按近视程度分轻、中、高度近视眼三组,用同视机分别测量其AC/A率并进行比较。追踪观察记录平时戴镜情况,分持续戴镜、未戴镜和间断戴镜三组,每组选取30例,测量其AC/A率。结果:各近视眼组AC/A率高于正常眼组,而高度近视眼组AC/A率高于轻、中度近视眼组;近视眼持续戴镜组AC/A率均值低于未戴镜组及间断戴镜组。结论:未矫正的近视眼儿童AC/A率的异常是对调节和集合不协调的一种适应,同时AC/A的增加又导致了近视眼的深度化。而近视眼通过戴镜矫正一段时间后,不协调的辐辏和调节间的关系得以重新调整,AC/A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产儿眼球生物学指标及屈光状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早产儿218例、足月儿76例分别在出生后1,4,8和12mo进行A超检查,记录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并在8和12mo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记录球镜度;分析眼球生物学指标及屈光状态随年龄变化规律。结果:随年龄增长,无论早产儿及足月儿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均逐渐增大;晶状体厚度逐渐减小。出生初期,早产儿较正常儿前房深度浅,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短。出生后随年龄增长,早产儿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生长较足月儿快;但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出生时早产儿较正常儿眼球各项生物学指数发育差,随年龄增长,早产儿正视化较足月儿快,与眼轴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视眼戴镜对外隐斜与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陶利娟  张金梅  田密  何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4-2005
目的:探讨不同戴镜情况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外隐斜度及AC/A率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持续戴镜组、未戴镜组和间断戴镜组三组,隐斜测定仪测定外隐斜度,同视机测量AC/A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近视眼持续戴镜组近外隐斜度均值低于未戴镜组及间断戴镜组,而三组间远隐斜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持续戴镜组AC/A率均值低于未戴镜组及间断戴镜组。结论: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易发生外隐斜,近视伴外隐斜者经常戴镜可使外隐斜度降低,AC/A率下降,视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减轻眼的近视化。  相似文献   
10.
郭燕  王维  陶利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925-1928
目的:对比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手术前后角膜形态和散光的变化,为上睑下垂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屈光矫正时间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2015-09/2016-08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并接受额肌腱膜悬吊术患者83例114眼(单眼52例,双眼31例),收集其术前及术后1、3、6mo的角膜地形图和视网膜检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角膜地形图和10g/L阿托品眼用凝胶扩瞳后视网膜检影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不同随访时间患者手术前后眼散光量的变化。

结果:中重度上睑下垂术后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散光方向较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岁年龄组,中重度上睑下垂术后6mo时Cyl和C值较术前减小。5~<12岁年龄组,中度上睑下垂Cyl术后1mo较术前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术后6mo较术前低,但C值较术前增加; 重度上睑下垂术后1mo时Cyl值显著增加后逐渐下降,术后6mo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C值较术前增加。

结论:3~<5岁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散光下降比例较大,是较适宜的手术年龄。上睑下垂术后早期散光变化较大,建议增加随访频率,及时进行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