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9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334篇
口腔科学   76篇
临床医学   335篇
内科学   17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2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456篇
预防医学   86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71篇
  10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长健康素养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光明区13所幼儿园4 120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家长版和深圳市居民健康素养问卷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家长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健康素养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4.9%(1 436/4 120)。其中困难总分6.5%、情绪问题5.6%、品行问题8.9%、多动注意不能13.4%、同伴交往问题14.4%、亲社会行为9.2%。男童和女童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7.3%和5.5%,4.8%和6.5%,9.7%和7.8%,15.5%和10.7%,15.8%和12.7%,11.1%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26,5.506,4.212,19.846,7.650,23.86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健康素养(OR=1.294)、健康知识(OR=1.293)、健康行为(OR=1.412)及健康技能(OR=1.193)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问题突出,家长健康素养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imary care physician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barriers, and education surrounding pediatric physical activity (PA), and to compare practice patterns by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传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未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本文探讨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情况,分析医药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医药院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刘秀芳  刘丽  周郁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16-1920
背景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可以并发肾、心脑血管等多器官疾病,目前痛风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已经得到揭示,但鲜有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全面评估痛风患者的疾病认知和健康素养状态。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中青年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并了解痛风患者的一般感知能力及知识需求状况,为增强我国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其自身管理能力、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市第五医院3家医院确诊为痛风的中青年患者,信息饱和后停止招募,共招募13例患者。采用非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如下主题:痛风患者的疾病感知能力〔包括对痛风的认知及知晓情况较差;严重的疼痛可影响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感知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原因为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就诊状况及行为(包括首次发病对疾病认识缺乏;就医体验不良)、痛风药物管理计划(包括药物选择依从性低、治疗方案的知晓及应对差)、痛风非药物管理计划(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社会资源互动、疾病信息挖掘)。结论 东北地区中青年痛风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疾病相关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对疾病和治疗判断片面,因此不能有效进行疾病管理,阻碍医疗决策制定。提示根据需求状况、针对具体薄弱环节提升痛风患者的健康素养、提高知识水平对改善患者健康结局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活中 ,儿童的语言和识字受家庭认知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无论从流行病学的研究 ,还是干预或神经生物的研究 ,均证实儿童早期经验是日后语言和识字能力发展的基础。在早期经验中 ,最关键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 ,促进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 ,也促进儿童学龄期的阅读理解。儿童保健医生处于独特的位置 ,即在常规保健中指导父母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发育水平 ,应用有关的技能技巧 ,促进儿童的语言和识字。  相似文献   
10.
Depressio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issue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both in Canada and elsewhere in the industrialized we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many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adopted by governments in these jurisdictions have reflected neoliberal goals and orien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these two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in the industrialized west, using the Canadian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as an empirical site. My analysis draws on the Foucauldian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ality in presenting a close reading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documents concerned with depression and mental health literacy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since the election of the Liberal Party to office in British Columbia in 2001. This analysis identifies discourses of “responsibilization” circulating in these documents, within which individuals,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workplaces – rather than publicly-funded services – appear as key resources in responding to experiences of mental distress. It also points to a number of strategies visible in the documents that work to align the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and their practitioners in pursuing particular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with a governing interest in reducing public spending on services and suppor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a number of resistive discourses and proposing further research in a range of empiric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y may be evi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