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91,自引:5,他引:86
目的 分析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网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爆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为12月或次年1月,南方地区则为4、5、7、8月和11、12月。北方、南方地区ILI就诊百分比基线值分别为13.68%、13.08%。ILI的年龄构成与流感流行季节类型有关。流感爆发疫情以5月份最多(32%),一般在6月前后流感疫情毒株类型发生改变。结论 中国南、北方流感流行特征有所不同。南方地区可能存在春季流行高峰,尚需进一步监测和分析。南方地区4~6月期间流感爆发的毒株类型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查明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范围,感染来源及途径,流行特征以及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制订统一诊断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诊断,制订个案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分析,采集病人的早期血液及脑脊液进行病原分离,对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地临床体检与观察,对死亡病例进行尸解。结果:在1998年7月20日至8月8日,在苏中部份地区共发生16例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9例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死亡人数分别为13例和1例,病例分布特点为相对局限,高度散发,主要感染有屠宰或直接接触病,死猪的男性人群,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接触史,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潜伏期短,只有1-2天,病理改变为多器官,多脏器损伤,出血,DIC和全身血液不凝固等,经采以禁宰病,死猪等综合性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即中毒性休克型和脑膜炎型,感染来源为直接接触病,死猪,在人间没有传染性,禁宰病,死猪为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武岗市洞口县狂犬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分析2003-2004年间在湖南省武岗市与洞口县发生的狂犬病并探讨局部地区流行的因素.方法对狂犬病进行个案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抗原,用RT-PCR法扩增N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自1991-2002年武岗市与洞口县仅各报告1例人狂犬病,但2003-2004年间,分别报告30例人狂犬病.62例狂犬病患者中61例被犬所伤,1例被猫所伤.在有完整记录的50例患者中,平均潜伏期为44.18天.其中7例(14%)狂犬病患者的潜伏期≤15天,16例(32%)潜伏期≤20天.在疫点周围采集的99只犬脑组织中,13只犬脑组织狂犬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13.13%.将Wg13与Dk13株病毒的部分N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中国病毒株比较,发现2株病毒与广西及安徽的毒株有最高的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也分在同一分支.用全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Wg13与Dk13毒株全为Ⅰ型狂犬病毒,2株病毒之间的同源性为99.4%以上.比较分析2株病毒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包括第Ⅳ抗原位点区在内的多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替代.结论引起武岗市与洞口县的狂犬病流行的病毒不是新型狂犬病毒,犬饲养量大与病毒携带率高是狂犬病暴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杀性服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描述城乡 1990~ 2 0 0 0年自杀流行病学特征 ,为自杀预防以及降低自杀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卫生防疫部门统计资料 ( 1990~ 2 0 0 0年 ) ,对自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着重描述城镇、农村 (平原、山区 )两地自杀流行学特征。[结果 ] 1990~ 2 0 0 0年 11年来 ,自杀率有上升趋势 (城镇y =8.763± 2 .681x ,P <0 .0 1;农村y =77.45 1± 1.689x ,P<0 .0 1) ,人口平均自杀率城镇为 2 5 .5 / 10万 ,农村为 89.3 / 10万 ;平原为 2 4.4/ 10万 ,山区为 98.8/ 10万 ;城镇、农村两地男女自杀率分别为 1∶1和 1.6∶1,两地自杀方式多以服毒为主。城镇、农村两地自杀原因 :家庭纠纷、邻居纠纷、生活困难、久病厌世及精神疾病等。[结论 ]社会、经济环境及家庭、邻居纠纷是自杀的最重要的诱发因素 ,尤其老年人更突出的心理问题 ,他们需要更多的医学关注和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5.
中国2007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6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一直持续上升,2007年达到近年来最高点3302例,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为明确我国狂犬病疫情最新地理分布区域和流行特征,进一步开展防控工作,特对收集的2007年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致病及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人畜共患病,该菌是耶尔森菌属致病菌之一,发现该菌的国家现已遍及全世界,可感染家畜、家禽、啮齿类动物、鸟类及昆虫等,人、动物、食品、水源均可成为人和动物耶尔森菌病的传染源,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秋冬季和春冬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可以引起范围广泛的多种疾病,以急性肠炎最为普遍。该菌的检测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最为灵敏和特异。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2004年流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流感活动状况,为制定流感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流感监测网络,收集重庆市2004年的流感或流感样病例资料,对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流感暴发疫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我市两所流感监测医院流感样病例就诊总百分比13.50%,出现4月和10月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流感病毒总分离率19.22%,出现5月、10月和次年3月3个病毒分离高峰.病原学监测8月前H3N2型为优势毒株,8月后B型为优势毒株,直至次年3月又以H3N2型为主.15岁以下人群病例最多,占流感样病例的89.24%.全年暴发流感疫情32起,中小学发病31起,H3N2型为暴发疫情的优势毒株.结论:我市流感可能存在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高峰,15岁以下人群为流感高危人群,病原学监测发现8月前后出现毒株类型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海门市1956~2001年麻疹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麻疹流行规律及相应对策。方法 对1956-2001年麻疹疫情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海门市1956-2001年麻疹疫情共出现9次发病高峰,间隔时间3-6a;随着麻苗的推广使用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麻疹的年平均发病率从疫苗前时代的146.34/10万降至近10a的0.53/10万;近20a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变化。表现为发病高峰年龄段和季节性高峰的双“后移”,成人发病现象开始相对凸现。免疫史调查表明无免疫史或免疫史过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 防治策略应注重接种质量,提高接种率,同时应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例的流行特征,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5个县(市)、区的6所医院中主动开展脑炎、脑膜炎症状监测,对其血、脑脊液标本进行肺炎链球菌细菌培养和RT-PCR检测.结果 在1 632例监测病例中检出27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01岁(3月龄~43岁),1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为1.36/10万,5~岁儿童年发病率最高,为2.82/10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夏季较多.2例有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史,标本采集前1周均使用了抗生素.患者发病至最终就诊时间间隔的长短与其同时具有的临床症状体征数量的多少呈线性正相关(rs=0.717,P=0.000).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趋向不典型.结论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发病情况高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流感流行趋势,了解连云港市流感病毒的活动特点,为制定流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分型,并对连云港市2009~2010年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9年7月~2010年12月,从哨点医院采集的2008份疑似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检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30份,阳性率为26.39%,其中新甲型H1N1型263份,H1型7份,H3型222份,B型38份。2009年8月出现新甲型H1N1疫情,9月为高峰期。2010年高峰月出现在3月和9月。结论连云港市可能存在春季和秋季两个流感流行高峰,应进一步加强对流感的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