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3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12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417篇
预防医学   8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14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扣针蛋白(Fibulin)-5、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 12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于治疗前、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血清中Fibulin-5、v WF和P-selecti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梗死灶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Fibulin-5、v WF和P-selectin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且能有效下调血清中Fibulin-5、v WF和P-selectin的含量,减少其诱导的相关级联反应,优化内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联合多参数MRI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 v2.1评分及临床数据的决策树、K近邻、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5种机器学习模型, 评价上述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MR检查并获得的病理结果的242例患者。将PI-RADS v2.1评分、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录入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诊断。通过F1值及ROC曲线评价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价值并且计算特征变量所占比重大小。结果随机森林模型诊断前列腺癌ROC的AUC最大(0.93), 决策树及朴素贝叶斯模型AUC也较高(0.86、0.87), 支持向量机最差(0.55);F1值最高的为随机森林模型, 其次依序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K近邻, 支持向量机模型最小。通过随机森林和决策树模型计算各特征变量重要性, PI-RADS评分均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前列腺体积, 年龄对模型分类贡献最低。结论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决策树分类模型用于预测诊断前列腺癌具有更好的效果。随机森林方法在5种机器学习模型中最优, 且PI-RADS v2.1及前列腺密度变量的特征重要性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变异体CD44V的异常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对不同类型和临床期别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CD44v6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1 .材料及方法 :患者组 :7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 ,良性1 7例、恶性 56例 ,临床分期依据世界抗癌联盟分期标准。恶性组患者平均随访 4 5年。取 6例口腔颌面部外伤组织作对照。其他恶变瘤包括 :角化囊肿恶变 4例、成釉细胞瘤恶变 4例、腺淋巴瘤恶变 4例。以搓网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每份标本用 2 0 μl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4v6工作液 (北京岳泰公司提供 )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4v6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例正常腮腺组织、25例初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和1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与COX-2的表达,采用SPSS 15.0软件包分析CD44v6与COX-2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腮腺组织、初发多形性腺瘤、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44.00%、60.00%、93.37%和100.00%,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3%、40.00%、63.33%、93.37%和100.00%,各组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COX-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OX-2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以及COX-2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P<0.05),但2组COX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v6和COX-2能够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多形性腺瘤发生、侵袭、复发和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m(V)-二巯基丁二酸[99mTc(V)-DMSA]显像在肢体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对54例肢体软组织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34例,良性病变组20例)行99mTc(V)-DMSA早期平面显像(30min)、延迟平面显像(2h)和延迟断层显像(2h),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部位与正常肢体软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比值),并分析T/N比值在肢体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平均早期平面显像T/N比值、延迟平面显像T/N比值和延迟断层显像T/N比值分别为2.04±0。74、2.48±0.85、3.32±1.14,良性病变组分别为1.10±0.31、1.23±0.49、1.52±0.32,两组早期平面显像T/N比值、延迟平面显像T/N比值、延迟断层显像T/N比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肿瘤滞留指数(RI)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9)。良性病变组以延迟断层显像T/N比值z+ls为截断点,99mTc(V)DMSA显像诊断肢体软组织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8.24%(30/34)、75%(15/20)、83.34%(45/54);以RI,72+1s为截断点,99mTc(V)-DMSA显像诊断肢体软组织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85.29%(29/34)、75%(15/20)、81.48%(44/54)。结论99mTc(V)-DMSA显像对于肢体软组织肿瘤诊断及肿瘤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MP3及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10例,非滤泡型乳头状癌20例),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20例甲状腺良性组织(10例正常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IMP3和CD44v6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 vl.6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择积分光密度(IOD)作为评价参数.结果 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高于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有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与CD44v6在PT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3,P<0.05).结论 IMP3与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有作为分子标志物协助PTC的诊断及判断PTC的侵袭力及转移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4 4v6和p5 3基因分子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对 10 8例经手术切除和 /或肺穿刺活检证实的肺癌组织标本进行CD4 4v6和p5 3基因表达率测定。结果 :① 10 8例肺癌组织中CD4 4v6和p5 3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6 .6 %和 5 0 .9% ,而正常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 ;②CD4 4v6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 (6 2 .1% )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 (33.3% ) (χ2 =6 .91,P <0 .0 1)。p5 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 (71.4 % )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4 6 .0 % ) (χ2 =3.90 ,P <0 .0 5 ) ;③有淋巴结转移者CD4 4v6基因表达阳性率 (6 7.6 % )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35 .1% ) (χ2 =9.15 ,P <0 .0 1) ,晚期肺癌 (III/IV期 )组织中CD4 4v6基因表达率 (6 5 .7% )高于较早期肺癌 (4 1.5 % ) (χ2 =7.0 9,P <0 .0 1)。而p5 3基因表达与肺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测定肺癌组织中CD4 4v6和p5 3基因表达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D4 4v6阳性表达是判断肺癌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 ,p5 3基因分子与肺癌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8.
CD44v6和nm23H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PTC)CD44v6和nm2 3H1基因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46例PTC组织中CD44v6mRNA和nm2 3H1mRNA的表达。结果 :在PTC中CD 44v6mRNA和nm 2 3H 1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6 1%和 63 0 % ,CD44v6mRNA表达阳性率在有浸润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显著高于无浸润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nm2 3H1mRNA表达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无浸润、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在PTC中CD44v6mRNA和nm2 3H1mRNA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 (r =-0 .3 6,P <0 0 0 5 )。结论 :CD44v6mRNA和nm 2 3H 1mRNA的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检测CD44v6mRNA和nm 2 3H 1mRNA的表达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测定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44变异体6(CD44v6)含量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79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v6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术前PBLCD44v6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含量(13.83±4.96)%,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者的(10.20±2.90)%(P<0.01);Ⅲ+Ⅳ期胃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4.50±4.87)%,明显高于Ⅰ+Ⅱ期者的(10.07±2.90)%(P<0.01);而病理胃低分化腺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3.15±4.93)%,与高、中分化腺癌者的(11.21±3.8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胃癌患者PBLCD44v6含量(12.87±5.00)%,与未达浆膜层者(11.04±3.1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PBLCD44v6的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胃癌疾病进展和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辅助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胃癌组织中MMP-2和CD44v6在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GC-7901胃癌细胞株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姜黄素组,每组12只。观察裸小鼠胃癌种植后肿瘤生长及转移灶情况,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MP-2 mRNA和CD44 v6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所有荷瘤鼠胃壁均有肿瘤生长,荷瘤率100%,姜黄素组肝、腹腔和淋巴结的转移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ú.05);姜黄素治疗组瘤体中MMP-2 mRNA和CD44v6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 P <0.05)。结论姜黄素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 mRNA和CD44 v6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