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估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综合干预项目实施效果.方法 2006年与2007年对MSM人群采用"滚雪球"法进行二次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MSM人群知识、行为和HIV及梅毒患病率的变化隋况,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74.3%上升到干预后的82.4%(P=0.01);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由56.4%上升到65.5%(P=0.00);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率也由2006年干预前的31.8%上升至41.9%(P=0.00).干预前后HIV感染率分别为10.4%和10.8%,梅毒患病率分别为9.3%和7.3%,干预前后HIV和梅毒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M人群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知识明显提高,安全套使用率也有所提高,干预工作产生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男男性行为者HIV自愿咨询检测需求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男男性接触者(MSM)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需求及其利用状况,分析VCT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答驱动抽样、关键知情人介绍及在MSM活动的网站上发布广告的方法招募研究对象,通过匿名方式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接受VCT服务的报告率为10.2%,既往HIV检测报告率为24.5%;有31.0%的人不知道VCT服务。同性恋性取向、有亲密朋友、认为自己有可能感染HIV、有同性肛交高危性行为、同性肛交性伴数4个以上者,VCT服务利用率分别为13.5%,12.2%,13.9%,14.5%和16.7%。去公共浴池的MSM接受VCT服务率为4.2%。HIV阳性者无一人接受过VCT服务,梅毒螺旋体现感染者和既往感染者的VCT服务利用率分别为12.5%和12.9%。结论改善MSM对VCT服务信息和服务方式的可及性,提高HIV感染危险意识以促进MSM人群对VCT服务的利用,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4.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知识及高危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状况以及与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同志吧经营者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由他们对到同志吧消费的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了解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和广播,MSM对传播途径知识掌握的较好,正确率为78.1%~98.9%。而基本知识情况较差,正确率只有12.6%~67.8%。经常登陆同性恋网站、25岁年龄组性取向为同性、居住本市超过6个月的MSM艾滋病传播途径得分均高于不经常登陆网站、25岁年龄组和31岁年龄组、非同性和居住时间少于6个月M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登陆同性恋网站的MSM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高于不经常登陆网站的MS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基本知识性传播途径得分在高危性行为和多性伴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人群中有关HIV知识水平总体不高,知识得分水平与多性伴和高危性行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男男性行为人群HIV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病例为江苏省2008年5-7月在南京、苏州、扬州市同时开展的针对男男性行为者(MSM)调查中发现的所有HIV感染者,对照为按照地区的入组时间进行1:4匹配的非感染者.调查问卷以2008年国家男男性行为人群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问卷为核心并根据当地情况增加一些变量;采用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调查中共发现62例阳性感染者,对照组匹配248名非感染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从未使用安全套、梅毒、性病相关症状及无保护性肛交为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56(95%CI:1.82~16.96)、2.19(95%CI:1.18~4.05)、2.50(95%CI:1.13~5.50)和3.13(95%CI:1.64~5.98);通过互联网寻找性伴及性角色为0是感染HIV的保护性因素,其OR值分别为0.47(95%CI:0.22~0.998)和0.67(95%CI:0.23~1.97).多因素分析显示患梅毒、无保护性肛交、首次性行为年龄大是感染HIV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28(95%CI:1.05~4.94)、4.16(95%CI:1.63~10.66)、1.11(95%CI:1.04~1.18);而双性恋为感染HIV的保护性因素(OR=0.41,95%CI:0.18~0.97).结论 梅毒、无保护性肛交、首次发生男男性行为的年龄较大等因素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性取向为双性是感染HIV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危险行为及感染率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获得中山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行为学特征及HIV、HCV和梅毒感染率,探索其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通过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和当地同性恋组织招募MSM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招募207名MSM,HIV抗体阳性率5.3%(11/207),梅毒血清学阳性率2.4%(5/207),无HCV抗体阳性检出。最近6个月,78.7%(163/207)的调查对象曾经与男性发生过肛交;其中与2人及以上的男性发生肛交行为的占49.7%(81/163);发生肛交时,自我报告每次使用安全套的仅占34.4%(56/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最近6个月,发生肛交的男性性伴数越多,其HIV感染的风险性越高(AOR=1.22,95%CI:1.04~1.42);已婚或同居的MSM HIV感染的风险高于未婚、离异或丧偶的个体(AOR=4.32,95%CI:1.09~17.04)。结论中山市MSM HIV感染率高,高危行为普遍存在,亟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成都市大学生男男性行为(MSM)人群性行为现状,为制定高危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网络调查"和传统"滚雪球"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大学生MSM人群性行为进行调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结果]回收有效问卷共617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1.51±2.27)岁.62.4%的受访者自我认同为同性恋,28.8%的受访者自我认同为双性恋.89.5%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是正常性行为,2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与异性结婚,有21.4%的受访者已经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41.8%的受访者近1个月与固定性伴每次肛交都使用安全套,62.9%的受访者与固定性伴最近1次肛交时使用了安全套;56.7%的受访者近1个月与非固定性伴每次肛交都使用安全套,25.1%受访者与非固定性伴最近1次肛交时未使用安全套.艾滋病性病知识来源于综合网站和同志网站分剔是59.8%和42.5%,来源于朋友和同志工作组分别为24.5%和15.4%. [结论]高危行为在大学生MSM群体中存在,该群体大多数同志并未意识到所面临的HIV及性病威胁.未来的干预应重点增加对大学生男同性恋群体自我认同及心理支持的关注,有针对性的开发安全套推广策略以及创新性的动员大学生同志开展与其环境和群体文化相适应的干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茶吧(AOR=1.6,95%CI∶1.0~2.6)、首次性行为年龄大(AOR=0.6,95%CI∶0.4~0.8)、未卖性(AOR=0.5,95%CI∶0.3~1.0)以及HIV感染(AOR=1.7,95%CI∶1.1~2.7).结论 重庆市MSM/W人群HIV感染率较高,存在高危行为,该人群可能在MSM和异性性伴之间起着传播HIV的潜在桥梁作用,可能使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以互联网为最主要性交往途径的男男性行为者(MSM)HIV/AIDS 相关性行为.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滚雪球")法,对9城市MSM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瓦联网问题应答者2178名.是否以互联网为最主要性交往途径者分别占45.6%和54.4%.73.1%的MSM曾登陆过男同性爱者(gay)相关网站,登陆者中83.0%曾通过gay网站寻找性伴,其中91.7%曾与gay网友见面并性交过.互联网组MSM近6个月同性性伴总数及口交、主动肛交和被动肛交性伴数分别为5.73个、5.13个、4.67个和3.51个,均明显少于非互联网组的10.3个、8.71个、8.26个和6.06个(P值均<0.01);互联网组MSM近一年曾有同性群交应答百分比为16.7%,明显低于非互联网组的20.5%(P<0.01).互联网组MSM曾口交、肛交、近6个月有肛交及有固定性伴者应答百分比分别为94.7%、95.1%、83.4%和52.6%,均明显高于非互联网组的89.6%、86.5%、75.5%和46.7%(P值均<0.01);互联网组MSM近一年参与同性指交、有出血性交及去异地性交者应答百分比分别为52.2%、36.4%和28.1%,均明显高于非互联网组的38.5%、21.9%和22.7%(P值均<0.01),其中曾有过同性出血性交OR值最高,为2.04(1.68~2.47).结论 互联网的利用对MSM人群HIV/AIDS相关性行为有双晕影响.应充分利用gay网站对MSM进行健康教育和HIV/AIDS干预. 相似文献
10.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及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况,分析人口学特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答者趋动招募抽样法(RDS),在MSM活动场所定时、定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的招募和寻问式匿名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400人,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总知晓率为92.1%,其中认为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为75.0%,其余均在90%以上。不同文化程度(H=24.257,P=0.000)、职业(χ^2=332.096,P=0.000)、年龄(H=16.222,P=0.001)、异性婚姻状况(χ^2=39.950,P=0.000)、性取向(χ^2=52.294,P=0.000)、经济收入(H=8.927,P=0.030)、户籍和民族(χ^2=8.056、5.332,P=0.046、0.02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知识知晓率不同人口学特征组间比较,大专及以上较小学及以下、初中组高(Z=-2.804、-4.144,P=0.005、0.000),学生较工人及商业服务和其他组、干部职员较其他组高(χ^2=5.906、169.126、79.938,P=0.005、0.000、0.000),年龄〈20岁较20-岁、30-岁组高(Z=-3.870、-2.304,P=0.000、0.021),未婚较已婚组高(Z=-3.870,P=0.000),同性性取向者较异性、双性和不确定者高(χ^2=10.354、47.373、5.008,P=0.001、0.000、0.025),月收入≤1 000元者较无收入、1 001-元、〉3 000元者低(Z=-2.353、-2.126、-2.550,P=0.019、0.033、0.011),本市、本省外市户籍者较外省者高(χ^2=7.605、5.895,P=0.006、0.015),汉族较其他少数民族高。结论绵阳市MSM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不平衡,仍存在盲点和薄弱环节,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特殊"亚群"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覆盖率和整体知晓率,进一步促进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建立和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