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普萘洛尔和外用噻吗洛尔/卡替洛尔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药物选择及给药方式主要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分型、分类及大小等因素综合决定。本共识对口服普萘洛尔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起始时间及剂量、疗程与停药指征、用药期间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和特殊人群治疗剂量、疗程以及外用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应用具体方法等进行总结,希望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儿血管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人乳头瘤病毒18型早期蛋白E7的B细胞优势表位的免疫原性。方法:根据亲水性方案、柔韧性方案、抗原指数方案及表面可能性方案预测分析抗原可能的B细胞优势表位肽,并探讨合成肽的免疫效果。结果:HPV18E715-22(LEPQNEIP),E729-44(EQLSDSEEENDEIDGV),E751-59(ARRAEPQRH)是可能的B细胞优势表位,其中,E729-44和E751-59可明显诱导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升高。结论:HPV18E729-44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为E7抗原B细胞优势表位。  相似文献   
3.
药疹(drug eruption)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药疹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掌握药疹的发病机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药疹的发生至关重要。1病毒感染与药疹近几年,病毒感染与药疹成为药疹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资料显示,多种病毒,如EB病毒(EBV)、人疱疹病毒6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7例住院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高尿酸血症组、尿酸正常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银屑病伴发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8.56%;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红皮病型损害、泛发性脓疱型损害、伴有脂肪肝及伴高血压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高血压病、红皮病型损害是影响银屑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5.571,3.611,2.884。泛发性脓疱型损害可能是银屑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OR值为0.082。结论银屑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可能与红皮病型损害、泛发性脓疱型损害、脂肪肝、高血压病有关;银屑病的特殊损害是影响血尿酸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荨麻疹组(322例)和皮炎、湿疹组(201例)进行分类;应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吸入、食入、其他变应原检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阳性率荨麻疹组为87.89%,皮炎、湿疹组为83.08%;从过敏原分布特征来看,以多种、多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多;皮炎、湿疹组内少年组与中老年组之间阳性率差异较大。荨麻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4.97%)、霉菌(占49.38%)、海鲜类(占31.37%)、组胺(占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剂(占14.29%)、抗氧化剂(占13.66%)、蛋黄(占12.11%)、甜味剂(占9.01%)、香料和药草(占7.45%);皮炎、湿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5.22%)、霉菌(占36.82%)、海鲜类(占31.84)、重金属(占15.92%)、抗氧化剂(占13.43%)、组胺(占12.44%)、食用防腐剂(占11.44%)、酵母(占8.46%)、谷类(占7.96%)、蛋黄(占7.46%)、广泛环境毒素(占7.46%)。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i台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Q开关755nm激光治愈后太田痣复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资料 某女,年龄22岁,出生后即发现左侧下眼睑区域有直径约2cm大小片状黑褐色斑,10~15岁时,色斑逐渐增大且颜色加深.1997年8月患者来我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就诊,体检发现:左侧上、下眼睑呈片状黑褐色斑,颧部、面颊部见黑褐色斑点,约米粒至黄豆大,境界清楚,皮损总面积约20cm^2,眼睛巩膜、上腭、鼻粘膜未见色素斑(图1见中插11),诊断为左侧面部太田痣。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双手背、手足侧缘丘疹13年,患者13年前双手背、双大鱼际、双足外侧起淡黄色扁平米粒大小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多。其祖母有类似病史。体检: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大鱼际、双手背皮损主要位于指指关节处,部分丘疹融合,似指节垫样改变(图1)。双足外侧淡黄色半透明扁平米粒大角化性丘疹,部分皮疹中央有脐凹,对称分布,形成“铺路石”样改变(图2)。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足外侧淡黄色扁平丘疹组织病理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皮突轻度延长。弹力纤维染色…  相似文献   
8.
胃癌合并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AN)临床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8岁。因全身皮肤变黑伴瘙痒2年,上腹疼痛伴乏力、消瘦4个月。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来我院行胃镜检查示胃小弯癌,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查体:面部、躯干、四肢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住院药疹的常见致病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1例患者,重型120例,非重型171例。主要药疹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占27%,剥脱性皮炎型23%,发疹型20%。常见致病药物中,抗生素占28%,抗痛风药占15%,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占13%,中药占7%,解热镇痛药占6%。重型药疹26%由剐嘌呤醇引起,24%由抗生素引起。致病药物比较,青霉素类潜伏期最短,主要致非重型药疹;剐嘌呤醇主要致重型药疹,其潜伏期、病程均较长,激素使用量较大,皮疹难控制。重型药疹在平均年龄、潜伏期、病程、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激素用量及皮疹控制时间等与非重型都有显著差异。结论药疹最常见的类型是多形红斑型和副脱性皮炎型。抗生素、别嘌呤醇和镇静催眠抗癫痫药是引起药疹的最常见药物。引起重型药疹的主要为别嘌呤醇和青霉素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大疱性皮肤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8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占总数的58.3%。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20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8例,好转11例,治愈率4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4例患者中,3例达到皮损痊愈,治愈率75%。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中4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2例,好转2例,治愈率5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达到皮损痊愈,1例好转,治愈率66.7%。结论本研究提示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糖皮质激素在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肯定,且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