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安县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新安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新安县的主要蚊种为骚扰阿蚊、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约比乙脑发病高峰早3~4周,并从淡色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自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证实了淡色库蚊为当地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骚扰阿蚊不具备成为当地乙脑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在乙脑流行年,大多数的猪受到乙脑病毒的感染,猪的50%阳转日约比人间发病高峰早3周。各年龄组人群普遍受到感染,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较流行前有明显增高。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28.85%,同时有4.8%的人体内抗体下降或转阴。显隐感染之比为1:1945。大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有所增加,但从年龄别发病率来看,仍以10岁以下年龄组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提示乙脑的预防重点仍应以此年龄段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2.
<正> 我省自1981年发生家鼠型出血热以来,疫情蔓延很快,其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与野鼠型出血热有很大差别。为从病原学方而区别二者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不同疫区和不同宿主所携带病毒的特性,为制备疫苗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利用长爪沙鼠进行了家鼠型出血热的病原分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及制作:褐家鼠捕自我省东部和北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先绎间接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FHF)主要分野鼠型和家鼠型二种,两型EHF 的宿主动物、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都有不同[1~5],两型EHF 病毒的抗原性亦存在差异[6]。我们调查了两型EHF 不同临床病人系列血清中特异性IgA、IgM 和IgG 抗体的产生时间、高峰期、高峰期的抗体水平和持续时间,并比较不同临  相似文献   
4.
1984—1987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研究。1、确定了我省有野鼠型、家鼠型二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血清型和三种 EHF 疫区及其地理分部,即予东南的野鼠型疫区,予西北的家鼠型疫区,予中部的混合型疫区。2,核实了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25个县市为 EHF 疲区。1个县为潜在疫区。3、从11种啮齿类小兽中查出8种鼠携带 EHFV 抗原,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且带毒率最高,分别为7.68%和3.68%,证实了这两种鼠为我省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余鼠种次要。并证明各疫区发病率与这二种鼠数量增多有关,与其带毒鼠数量增多呈密切正相关。4、发现我省 EHF 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在自然发展情况下野鼠型一般相隔5-8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家鼠型一般相隔3—6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5、摸清了野鼠型和家鼠型各具特点(见表18),但其疲区类型有转化趋势。6、我省 EHF,特别是家鼠型有与铁路交通明显有关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我县自1981年起发生家鼠型出血热流行,其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似乎与野鼠型出血热无严格区别。但从对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率远高于野鼠型[1]看,似乎家鼠型病毒具有广谱的抗原性和高免疫源性。为此我们进行从家鼠型出血热病人体内直接分离人源病毒株工作,以期获得家鼠型人源毒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主要蚊种构成不尽一致,但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普遍存在,且为主要蚊种之一。淡色库蚊的密度高峰与乙脑发病高峰相一致,比乙脑发病高峰早约一个月左右。从新安县淡色库蚊中分离到一株乙脑病毒,其最低现场感染率为1:300,白然带毒率为3.48‰±0.00347。初步认为淡色蚊可能为我省乙脑流行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三带喙库蚊与乙脑的流行关系密切,不排除其作为我省乙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各地仔猪的乙脑抗体50%阳转日的早晚有所差别,反映了各地乙脑发病强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正> 肾综合征出血热自一九七八年朝鲜学者李镐汪首次分离出病毒后,该病的病原学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嗣后对该病开展了广泛的查源,至目前止我国就已从25种动物中查得 EHFV 抗源。然对大型畜类的调查开展甚少,对家猪的流行性出血热调查至今还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首次证明家猪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敏感实验动物,对从啮齿动物和 EHF 患者分离的 EHFV 动物源株和人源毒株均敏感,EHFV 可在猪体内许多组织中复制增殖。家猪接种 EHFV 后第6—9天有一个短暂的发烧期呈现病毒血症。动物源株 R_(22)和人源株 HB55于接种后的第7—11天和7—20天可在组织中,特别是脾和肺中,用直接免疫光技术可检出特异性荧光抗原,并显示不同来源毒株在猪体中维持时间似有差异。亦可在血中检出 EHFV 抗体。家猪感染 EHFV 后的病毒分离也很容易。因此,乳猪可做为 EHFV 的分离和增殖以及疫苗试验的新动物模型。也提示家猪在 EHF 流行病学上的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洛阳市家鼠型EHF十年来的流行情况,主要传染源的特征及控制效果等:表明家鼠型EHF的流行有4—5年一个流行周期的特点,比以往认为“EHF的年度流行周期2—3年”略长。在疫区分布和流行强度上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且重疫区有相对稳定和局限的特征,此与野鼠型EHF的疫区分布有相似之处。本区目前有六种鼠和一种家畜携带EHFV抗原,但主要传染源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根据历年褐家鼠密度,带毒率与发生率的关系等,提出了相应的预测指标。并对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在目前疫苗预防尚未应用的情况下,抓好灭鼠防鼠,仍是预防EHF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吖啶橙荧光素染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动物进行了肥大细胞计量检测,结果证明: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平均每50个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MC/50H),A9smp14组为372.73个;A3smp7组为275.53个;L99Smp7组为620.37个,三个对照组分别为36.3个,25.8个和59.14个。实验与对照组比高出10倍以上,P<0.001,有显著性意义。经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标记的 EHFV-25-MCAb 捡测肺、脑组织 EHFV 抗原,全部为阳性,证实其肥大细胞增生为 EHF 发病所致。肥大细胞大量增生,释放组胺可相应增多,对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和出血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