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完全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23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性行为状况,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制订性教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浙江省2所综合性大学在校全日制1~4年级学生参加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2所大学学生有78.0%参加本调查,13.1%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19.51岁;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占29.2%;发生性行为的地点主要为旅馆饭店,其次为家里;平均性伴侣1.54个,10.4%学生自己或者性伴侣有过流产的经历;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分别有买卖性关系,同性或双性性行为;1.4%曾被诊断患过性病,曾经使用过安全套学生回答使用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怀孕,最后一次性行为有47.8%使用安全套。68.6%~71.1%有性行为的学生认为自己或性伴侣怀孕、自己通过性行为感染性病艾滋病“不可能、可能性非常低或可能性较低”。结论大学生预防性传播感染和HIV/AIDS意识低下,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套使用率低,使用安全套主要是为了防止怀孕而不是预防疾病;多性伴现象严重。同性性行为和卖淫嫖娼客观存在,大学生存在流产、性传播疾病和HIV感染的危险性.针对大学生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学校、幼儿园是学生和儿童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中爆发和流行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近年来,宁波市各类学校传染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并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较多的不安定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的防制工作,现对宁波市2003年7月~2004年4月学校传染病疫情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了解宁波市实施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计划免疫7年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免疫状况.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调查1982~1995年出生儿童血清HBsAg和抗-HBs阳性率(RIA法).结果①1992~1995年出生的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为2.66%,比未免疫人群(10.95%)下降了75.71%(χ2=22.91,P<0.0001);②免疫人群抗-HBs阳性率达65.95%,显著高于未免疫人群的41.03%(χ2=113.67,P<0.0001);③在计划免疫后的第5~7年起显现了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升高和抗-HBs阳性率下降的迹象.结论宁波市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7年后,儿童对HBV已呈现出高免疫、低感染的特征;但需进一步研究计划免疫4~5年后,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升高、抗-HBs阳性率下降的现象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适时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痘及其免疫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水痘 (Varicella)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的病原体(VZV)可以通过喷嚏、咳嗽飞沫等经呼吸道传播 ,或直接接触传播。病人通常在发病前几天至疱疹干燥结痂为止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在易感人群中出现 1例水痘病人 ,就很难预防水痘在该群体中的爆发。现对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水痘疫苗可以用于作为个体水平的预防接种 ,以保护易感青少年和成人免受VZV感染 ,也可以用于群体水平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部分 ,对所有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但对个体水平的接种是不能够改变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的 ,只有通过大面积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 ,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疾病的传播才能得到有效的阻止乃至最终消灭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某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描述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掌握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相关性行为状况,为制订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两所大学所有1~4年级学生参加匿名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自愿发生性行为,性行为起始年龄平均19.51岁,13.1%有性经历,平均性伴数1.54.10.7%自己或者性伴侣曾经怀孕,1.4%曾被诊断患性病.部分学生发生商业性关系,男女学生中均有同性或双性性行为现象,安全套使用率低,使用安全套主要为防止怀孕.结论大学生性态度开放,多性伴、商业性行为、同性和双性性行为以及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等使大学生处于流产、艾滋病性病感染等危险之中.针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和性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浙江某地大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病/艾滋病有关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当前学校性教育的需求与评价,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浙江省某市2所综合性大学所有在校全日制一~四年级学生22940人开展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性安全知识仍较缺乏,43.9%~49.4%的大学生接触过各种黄色性媒体,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感染艾滋病,13.1%有婚前性行为,9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中开展性教育。结论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性生理和性病/艾滋病知识教育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2785名有性行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有性行为大学生对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危险感知以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研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03年在浙江省1个沿海城市2所综合性大学开展的艾滋病有关知识、危险意识和性行为调查资料,对回答曾有性行为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785名大学生回答曾有性交行为史,47.0%没有对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危险感知,有危险感知的学生中51.3%认为感染的危险非常低.曾经使用安全套的学生占80.5%,而始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只有16.0%.危险感知与是否使用和始终使用安全套没有关联,但与是否选择安全套用于预防性病关联.危险感知的主要促进因素有认同学生中性病上升(OR=1.356)和认同经性途径感染人数上升(OR=1.487)以及最后一次性行为对象不是男朋友/女朋友(OR=1.497).始终使用安全套的促进因素有发生性行为时能说使用安全套(OR=6.523)、使用安全套用于预防性病(OR=2.174)等因素.结论有性行为大学生的艾滋病感染危险感知水平偏低,曾经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高,但始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很低.需要进一步采取广泛深层次的预防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危险意识,促成安全性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了解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宁波市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1起,以传染病爆发疫情为主,占95.1%;发生起数较多的为水痘(34起)、流行性感冒(15起)、流行性腮腺炎(15起);乡村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学校突发事件信息主要来源于属地医疗机构,占61.7%;从首例病例发生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平均为13.1d.结论应加强对各类学校保健部门督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及时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水平,为改进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对浙江某市2所综合性大学21448名大学生进行自答式问卷调查。结果 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68.1%回答不可能,23.8%回答不知道。男学生有自我感知危险意识的比例为11.0%,女学生则为5.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242.54,P〈0.001);对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形势了解的学生中9.0%有自我危险预测,有性交行为史的学生中12.8%有自我危险预测。与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有关的影响因素有学校、性别、是否了解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正在上升、是否有性交行为史等7个因素。结论 应重视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水平,并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有关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织纹螺毒性与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织纹螺是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的螺种之一,呈世界性分布,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纹螺科,以藻类为食物链。一般认为织纹螺带毒与“赤潮”某些藻类毒素有关,通过摄入有毒藻类,滤过性蓄积,产生了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称PSP)。食用有毒的织纹螺即可引起中毒,由于其中毒进展快、症状重、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