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14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25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继明  侯召荣 《心脏杂志》2007,19(2):202-204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加参麦注射液(Shenmai Injection,SI)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用常规治疗(31例)和缬沙坦、SI加常规治疗(31例),并对CHF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血浆肌钙蛋白T(cTnT)、心肌酶谱]进行观察。结果在CHF进程中,cTnT浓度随着心功能恶化呈进行性增高。应用缬沙坦加SI治疗2周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浆cTnT可作为CHF患者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缬沙坦加SI是治疗CHF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对65例EH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胰岛素敏感性测定。结果:治疗后24h平均pSB、pDB,血压负荷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8例,较治疗前42例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各时点胰岛素与血糖比值(I/G)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ISD)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葡萄糖 耐量试验120min和180min两个时点C/I比值比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0.05)。结论: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EH患者动态血压水平和血压负荷,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孙春伟  崔冰  许爱国 《医学信息》2006,19(2):312-314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49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全部对象均给予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加予缬沙坦80mg/d,与对照组比较12周前后UAER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UAER明显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有益于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排泄,对DN有延缓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缬沙坦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入选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晨服一次,治疗12周,用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 缬沙坦使24小时血压稳定下降,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缬沙坦能有效治疗高血压,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缬沙坦的临床降压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102例临床确诊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选,并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5人)和氯沙坦组(47人)。前每日晨服缬沙坦80mg,后每日晨服氯沙坦50mg,总治疗时间为8周。期间定期测定血压,并于治疗开始前与服药第8周测定病人的血钾及肝、肾功能。结果:服药第4周、第8周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降低(P<0.01)。到第8周末,缬沙坦组与氯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达91%与87%。与治疗开始前比较,第8周末病人的血钾,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缬沙坦和氯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病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缬沙坦3种制剂的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缬沙坦 3种制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特征。方法 :2 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采用三制剂三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分别口服单剂量 80mg缬沙坦片剂 (被试制剂T 1)、胶囊 (被试制剂T 2 )和缬沙坦胶囊 (参比制剂R)。采用HPLC 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样品中的缬沙坦浓度。结果 :T 1,T 2与R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max(2 .4±s 0 .8)h ,(2 .8± 0 .8)h和 (2 .2± 0 .5 )h ;Cmax(2 .2± 0 .8)mg·L- 1,(1.9± 1.0 )mg·L- 1和 (2 .0± 1.0 )mg·L- 1;AUC0 2 4 (12± 4 )mg·h·L- 1,(11± 4 )mg·h·L- 1和 (11± 5 )mg·h·L- 1;T12 β(6 .0± 1.1)h ,(5 .8± 1.0 )h和 (5 .9± 0 .9)h。相对生物利用度 :(117± 37) % (T 1)和 (10 4± 4 4) % (T 2 )。药动学参数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周期间与制剂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双单侧t检验表明接受T 1与R和T 2与R生物等效的假设 ,经计算 90 %置信区间均在规定值内。结论 :T 1,T 2与R 3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7.
胡龙 《海南医学》2006,17(8):16-17
目的 对比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 将加例患者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方法,治疗12周,分为2个药物洗脱期,2个治疗期,洗脱期给予安慰剂(Vite),治疗期采用随机收服用缬沙坦80mgqd,非洛地平5mgqd。结果 在治疗组前后的收缩压有明显下降(P〈0.01),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血压下降无差异。结论 缬沙坦与非洛地平均能降低ISH患者收缩压,疗效相似,副作用少,耐受性好,可以作为老年ISH患者的一线用药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抗剂 (ARB)是一类在血管紧张肽Ⅱ 1型受体 (AT1受体 )水平拮抗血管紧张肽Ⅱ (ATⅡ )的降压药物。它们的药动学各具特色 ,因而具有不同的临床用药特点。氯沙坦 (losar tan)经细胞色素P 450 (CYP) 3A4及 2C9介导转化成其活性代谢物EXP31 74,故在肝功能不全时应减半量使用。替米沙坦 (telmisartan)的T1 / 2 最长 ,谷 /峰比最大 ,与地高辛合用时应动态监测地高辛血浓度 ,以免洋地黄中毒。由于ARB存在降压作用的平台反应 ,单一用药无法控制血压时 ,可联合应用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本文就ARB的药动学、降压治疗用药、联合用药 ,肝、肾功能不全时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KY大鼠心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和表达及缬沙坦与螺内酯对SHRIGF1的影响,探讨IGF1与心肌肥厚的病理机制。方法将18只6周龄SHR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其中2组分别灌胃缬沙坦30mg·kg-1·d-1和螺内酯20mg·kg-1·d-1,SHR阳性对照组给正常饮水,并与雄性同周龄WKY大鼠比较。实验期为13周,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IGF1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大鼠心肌IGF1的表达。结果SHR对照组IGF1表达和浓度均明显高于WKY组(P<0.01),缬沙坦组和螺内酯组的IGF1较SHR对照组下降(P<0.01),而且缬沙坦组比螺内酯组下降的更明显(P<0.05),两组血压、LVMBW均显著低于SHR组(P<0.01)。结论IGF1在肥厚心肌中表达明显增加,而缬沙坦和螺内酯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抑制IGF1的表达,提示IGF1在心肌肥厚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e ancillary analysis of the KYOTO HEART Study (n = 3031)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 plus valsartan for high-risk hypertension. With-CCB (n = 1807) showed less primary events than without-CCB (n = 1224) (P = .037), in whic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CCB plus valsartan (n = 773) showed lower incidence than with-CCB plus non-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n = 1034) (P = .0002), in which angina pectoris and heart failur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out-CCB plus valsartan (n = 744) was superior to without-CCB plus non-ARB (n = 480) (P = .0013), in which stroke was reduced. CCB-based therapy was useful, and CCB plus valsartan combination provided a more efficient prevention for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