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院自1988年以来,对13例下颌前突病例采用口内切口下颤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扶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下颤前突13例,性别:男 4例,女 9例,年龄:最大33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22岁。X线头影测量:平均SNB88.6,ANB-7.4.手术方法匀采取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手术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锥体束CT(CBCT)观测上颌后缩伴下颌前突患者翼腭管的解剖形态,为该类患者经翼腭管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CBCT检查对20例上颌后缩伴发下颌前突患者(观察组)翼腭管的长度及走行进行观察,同时与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翼腭管测量长度均超过对照组(P均<0.05).矢状位上观察组翼腭管的走行分为两种:斜向后下再转折斜向前下方占83.93%;垂直向下再转折斜向前下占16.07%.冠状位观察组翼腭管的走行有两种:斜向后下再转折斜向前下方占73.21%;斜向后下再转折垂直向下占26.79%.结论 上颌后缩伴发下颌前突患者翼腭管长度大于正常.腭大孔注射麻醉前通过CBCT对翼腭管进行观测,有一定的定位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一个中国汉族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进行遗传研究,为找到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先对这一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的遗传模式进行判断,再根据侯选区域法,对1p36、6q25、19p13.2、1p22.1、3q26.2、11q22、12q13.13、12q23区域利用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对基因分型的结果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分析此次实验家系的下颌前突致病基因是否存在于这些侯选区域。结果此家系共21人,有11例患者,其中10例是直系家属,5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该家系在1p36,6q25,19p13.2,1p22.1,3q26.2,12q13.13,12q23区域分析结果LOD值均小于0。而在11q22区域,微卫星位点D1IS1886与D11S4206之间(遗传距离为3.1cm),LOD值分别为0.59和0.63,NPL值分别为1.18、1.19。结论该汉族单纯性下颌前突家系为单基因遗传。最有可能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或不完全外显性遗传。中国汉族可能存在其他未报道过的基因位点,拟下一步做全基因组扫描确认。  相似文献   
6.
下颌后缩与前突青少年患者牙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与下颌前突两类青少年患者牙齿发育进程的差异性分析,探讨生长发育期儿童牙齿发育早晚对下颌矢状向骨型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错(牙合)患者143(男80例,女63)例,年龄9~12.9(平均11.5)岁,依据头颅侧位片上SNB角、SNA角以及ANB角的测量结果,分为下颌后缩组(SNA正常,SNB<77.6,ANB≥5)与下颌前突组(SNA正常,ANB<0).在全口曲面断层片上应用Demirjian评价牙龄方法评定样本牙齿成熟度并转化为牙龄,比较两组间牙龄的差异性.结果:下颌后缩组患者的平均牙龄为11.9岁,牙龄年龄差为0.3岁;下颌前突组患者的平均牙龄为11.5岁,牙龄年龄差为0.1岁.两组牙龄之间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性;下颌后缩患者的牙齿发育相对于下颌前突患者有轻微提前的趋势.结论:下颌后缩与下颌前突两类青少年患者的牙龄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牙齿发育的早晚对下颌矢状向骨型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错骀畸形,在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下颌前突、面中部凹陷等颌面部形态的改变,严重影响了人的美观和自信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涉及到患者整个颅颌面部的软硬组织,是一个多器官的综合性病变.本文将从下颌骨、面中部复合体、颅基底结构、软组织和头颈部姿势5个方面来阐述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颌面部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层面测量,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的厚度自下颌升支到下颌角前部呈逐渐增厚趋势,自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往前牙区方向又有变薄趋势。下颌管入下颌孔后,从下颌升支到下颌体部内外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下颌升支部颊侧骨皮质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到下颌体部时又呈逐渐变薄趋势。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左右差异有显著性,下颌骨厚度、下颌管内外径及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性别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分开类型占总测量平面(n=280)的92.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6.07%和1.43%。结论:使用CBCT能够精确的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神经管入下颌孔后先偏颊侧走行,随后再偏向舌侧。建议颊侧骨髓腔缺失的患者可采用垂直截骨术等其他术式,以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张钰炜  王茜  张碧  倪鑫  王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4,(51):8228-8232
背景:下颌前突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但术后复发为常见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以个体颅颌面整体平衡结构为基准,构建理想的颅颌面结构,能够据此指导设计正颌手术方案,增加术后稳定性。目的:分析Delaire头影测量指导设计下颌前突畸形患者的正颌方案治疗后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20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设计外科治疗方案,于正颌治疗前、治疗后6-8个月及治疗后12-16个月进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测量并统计分析19项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下颌角点至颏下点距离(Go-Me)、下颌角点至下齿槽基座点距离(Go-LA)正颌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上复发。2实际下颌体平面与理论下颌体平面交角(∠Mp-F7)、实际咬合平面与理论咬合平面交角(∠Op-F8)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3理想下颌角角度(∠F3-F7)、理想腭平面与理想下颌体平面交角(∠F4-F7)、理想下颌体平面与理想牙合平面交角(∠F7-F8)在3个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4颅颈角(∠cc-SN)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结果表明,由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颌治疗后,患者颅颌面颈平衡结构根据新的颌骨形态作出适应性调整,无明显复发,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