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循环学杂志》2017,(3):47-51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源性疾病的评估价值。方法:85例ACS患者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另选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BNP、D-D水平;随访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源性疾病、死亡病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再发心源性疾病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D-D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并据此计算生存率。结果:AMI组、UAP组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更高(P0.01);AMI组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U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内,再发心源性疾病和死亡患者共22例,其BN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再发心源性疾病和死亡患者(P0.01);回归分析显示BNP、D-D是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源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BNP、D-D分别为239.60ng/ml、178.55mg/L对ACS预后评估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0.60%和77.10%,特异度分别为60.50%和64.20%)。BNP≤239.60ng/ml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BNP239.60ng/ml者,D-D≤178.55mg/L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D-D178.55mg/L者。结论:血浆BNP和D-D对评估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源性疾病和患者死亡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度低血钾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芙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215-1216
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低于3.5mmol/L表示有低钾血症,低于2.5mmol/L则称之为重度低钾血症口3。我科近两年共收治重度低钾血症病人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大面积蔓延成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寿命的重中之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101例,根据入院时RDW水平将其分为RDW升高组(40例)及RDW正常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对两组出院后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和未再住院率,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评价影响因素。 结果 RDW升高组住院天数、糖尿病患病率高于RDW正常组,血红蛋白和肌酐清除率低于RDW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升高组未再住院率低于RDW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脑利尿钠肽、RDW是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RDW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RDW是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预后的影响因素,可作为基层医院心力衰竭诊治的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细过滤输液器对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致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将69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能够明显减少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将340例病人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70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对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穿刺成功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皮下渗血和血肿、腰酸背疼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护理相对简单,病人更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再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6年 Murry等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 :预先反复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耐受性 ,其保护作用包括缩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 ,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促进心脏功能恢复等。 1990年 Deutsch等在 PTCA术发现 IPC现象 ,1993年 Yellon等首次采用人心肌标本直接证实这种现象的存在。本文通过对一组心梗患者住院 4周及1年的随诊观察 ,根据梗死前 4 8h有无心绞痛作为 IPC指标 ,评价 IPC对心梗近期预后和再梗死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本院 1992~ 1999…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检查的准确性。方法收集在基层医院已行MSCT检查,提示冠状动脉狭窄患者90例,再经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采用Kappa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为88.9%。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39.0%,诊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准确率分别为45.5%、37.5%和33.3%。在诊断心肌肌桥两者无一相符,诊断钙化准确率较高为80.0%。MSCT检查冠状动脉各节段的狭窄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性差。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Kappa值均0.75。结论基层医院M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较高,但在诊断血管狭窄程度上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方淑铃 《安徽医药》2008,12(6):565-565
心血管神经症是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可能是由于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我科于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护理19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RVA)的手术过程、起搏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符合永久起搏器置入指征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6例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各33例,测定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QRS波宽度,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测定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心房脑钠钛(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33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完成32例,并发症与心尖部起搏无差异;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长于心尖部起搏,起搏QRS波宽度时限短于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置入即刻阈值高于心尖部起搏,其余时间两组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BNP水平均高于术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BNP水平低于心尖部起搏;术后6个月BNP水平与QRS波宽度呈正相关。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手术可行,能够有效改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及心功能,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