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9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脑内与成瘾相关核团神经细胞[Ca 2 ]i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观察成瘾后的戒断症状;应用对Ca2 敏感的探针Fluo-3与Ca2 络合后被激光激发发出荧光的特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伏核、海马、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变化,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吗啡成瘾大鼠脑内伏核、海马及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 长期使用吗啡可明显增高伏核、海马和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 ]i.  相似文献   
2.
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 stem cells,BTSCs)发现以来,BTSCs的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SCs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s,NSCs)的基因突变 [1],而最新提出的干细胞壁龛(niche)学说认为壁龛作为十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通过与干细胞之间的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大鼠黑质变性及大鼠运动行为改变,探讨蛋白酶体功能下降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蛋白酶体抑制剂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和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的改变.开野实验观察大鼠自发运动行为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致密部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结果 Lactacystin组大鼠给药一周后出现自发性活动减少,动作缓慢,震颤、对外界刺激不自主竖毛,且症状逐步加重;阿朴吗啡可诱导出向健侧的旋转运动.开野实验中,Lactacystin组大鼠自发运动行为出现改变.三周后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减少.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单侧黑质致密部微量注射可以诱导大鼠黑质变性并出现运动行为改变,蛋白酶体抑制剂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制备上有潜在价值,蛋白酶体功能下降可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垂体腺瘤因其向周围组织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故本病手术全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本文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术前海绵窦受侵程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标准、术后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标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尾状叶的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2例成人肝脏标本上,研究了肝尾状叶的形态,动脉、静脉和肝管的分布特征;尾状叶常有3个突起,即尾状突、乳头突和下腔静脉后突,且变异较大;尾状叶有两个恒定的蒂,其结构排列由浅入深分别是门静脉支、肝动脉支和肝管。尾状叶静脉有2~5支,其中以3支居多,主要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中、下1/3部的左前壁。中结合解剖学研究总结了施行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78具成年尸体上详细观察了髂总动脉的分支。髂总动脉外侧支的出现率为30.76%,多起于髂总动脉远侧1/3段(43.33%),始端外径为2.38±0.06(0.90~4.20)mm.起自髂总动脉的髂腰动脉的出现率为10.26%,也多起于髂总动脉远侧1/3段,其始端外径为3.03±0.14(2.50~3.80)mm。记录了此两支动脉的走行和分布,并讨论了它们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HB)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经显微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的31例后颅窝H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实质部分全切除29例,2例位于延髓者部分残留。术后27例随访3个月至3年,23例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4例存在轻度小脑共济障碍。结论 MRI是一种诊断后颅窝HB的有效方法;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锥体束受侵犯程度与岛叶胶质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1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显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将患者分为3型,其中肿瘤仅侵犯岛叶前下部为Ⅰ型,侵犯岛叶后上部为Ⅱ型,浸润破坏内囊结构为Ⅲ型。分析各型患者术前、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学类型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41例患者中,Ⅰ型18例(43.9%),Ⅱ型20例(48.8%),Ⅲ型3例(7.3%)。Ⅰ型患者术前、术后均无运动功能障碍。Ⅱ型患者术前4例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得到了改善,1例症状进一步加重,1例术后新发生了运动功能障碍。Ⅲ型患者术前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术后症状均进一步加重。Ⅰ、Ⅱ、Ⅲ型肿瘤全切除者分别有11例、5例、1例,与Ⅰ型比较,Ⅱ+Ⅲ型肿瘤全切除比例低[分别为26.1%(6/23),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Ⅰ、Ⅱ、Ⅲ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胶质瘤患者分别有3例(3/18)、7例(7/20)、3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29例获3~72(22.7±12.0)个月的随访。Ⅰ型患者随访13例,均未复发;Ⅱ型患者随访15例,其中7例复发;Ⅲ型患者随访1例,术后第3个月因残留肿瘤增大而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3型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锥体束受侵犯程度越重,岛叶胶质瘤的病理学级别越高,手术全切除率越低,术后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