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2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囊膜破裂、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切割术后等无晶状体囊膜或囊膜缺损的患眼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0-04/2011-04采用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完成了24例24眼,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晶状体后囊膜破损在2个象限残存后囊膜者,以此为依托将一侧人工晶状体襻置于其上,另侧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一点固定法"实施了7例。因严重外伤后而无晶状体后囊者,施行两侧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二点固定法"实施了17例。结果:术后随访4~12(平均6)mo,复查时矫正视力0.01~1.2,视力>0.6者15眼(62.5%),视力偏低者主要为角膜瘢痕或严重外伤视网膜病变所致。二期植入者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后房型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晶状体囊膜及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恢复视力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杂性开放性眼球伤玻璃体手术的时机。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将45例(45只眼)复杂性开放性眼球伤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21例(21只眼)和晚期手术组24例(24只眼),均采用一期眼球修补术和二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早期手术组玻璃体切除术在外伤两周内进行,晚期手术组玻璃体切除术在外伤两周后进行施行,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复杂程度、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早期手术组术中注入硅油者5只眼(23.8%),晚期手术组术中注入硅油者13只眼(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随访期末早期手术组脱盲率85.7%(18/21),晚期手术组脱盲率58.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P=0.043)。早期手术组无视网膜脱离复发,晚期手术组2只眼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只眼硅油再次填充后未取出。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性开放性眼球伤宜早期进行,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术后视功能、减少手术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白内障占致盲性眼病的51%,全球白内障患者人数高达2 000万[1].而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人群越来越多,对于白内障有意义的处理主要是手术.目前白内障手术模式正由复明手术逐步向屈光手术过渡,超声乳化术日趋完善,激光辅助下的白内障手术逐步开展.在此现状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美国眼科学会编著的《眼科临床指南》[2]提出,对于一些复杂的眼,如成熟的晶状体核,悬韧带脆弱或具有角膜失代偿的较大危险时,采用大切口、手法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则为更好.本科对硬核白内障患者(部分为残联扶贫扫盲对象)共90例,分别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青蒿琥酯(ART)、木犀草素(LU)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的防治作用。

方法:选取青紫蓝兔48只经制作眼球穿通伤及玻璃体腔内注射0.3mL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制备T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n=12),其中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入0.1mL生理盐水; TA组玻璃体腔注入0.1mL(1mg/mL)曲安奈德; ART组玻璃体腔注入0.1mL(20μg/mL)青蒿琥酯; LU组玻璃体腔注入0.1mL(10μg/mL)木犀草素。术后1、2、3、4wk通过眼底照相和眼部B超观察玻璃体及视网膜增生情况,术后28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兔眼玻璃体液中α-SMA和VIM蛋白表达水平,并经视网膜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情况。

结果:术后28d,TA组、ART组和LU组兔眼TPVR分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TA组兔眼TPVR分级均显著低于ART组和LU组(P<0.05)。术后28d,TA组、ART组和LU组兔眼玻璃体液中α-SMA和VIM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兔眼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严重扭曲或局部断裂,各层结构不清晰,前膜明显增厚,视网膜明显脱离; LU组兔眼视网膜各层排列轻微扭曲,视网膜前可见炎性渗出,视网膜浅层脱离; ART组兔眼视网膜结构清晰,轻度水肿,可见浅层脱离; TA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尚整齐,局部可见视网膜褶皱,无视网膜脱离。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青蒿琥酯及木犀草素均对TPVR具有防治作用,其中曲安奈德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行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一期植入7例,二期植入10例,探讨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17例均一次悬吊成功,术后人工晶体正位。2例玻璃体腔积血,1例角巩膜切口漏,3例一过性高眼压。17眼最终视力明显提高。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应注意术中技巧,一期手术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氦氖激光对羟基磷灰石(HA)义眼座术后结膜裂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32例(32只眼)HA义眼座术后结膜裂开患者进行氮氖激光照射治疗,并将结果与既往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的38例(38只眼)结膜裂开患者对照比较。结果氦氖激光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药物及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57.89%,经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轻度患者的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中重度患者的愈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总治疗愈合率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氦氖激光是一种治疗HA义眼座术后结膜裂开的有效方法,可避免二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眼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IU22型超声诊断仪对40例已确诊的单眼缺血性眼病患者40眼,对照组采用患者的另一相对健康眼40眼及正常人40例40眼,进行颈内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检查。结果:缺血性眼病患者的患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ustolic velocities,EDV)、血管内径(blood vessel diameter,BVD)明显低于患者的健康眼及正常人的眼(P<0.05);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则明显增加(P<0.05);三组比较,颈内动脉测量结果,患者患眼及健康眼较正常人组仅阻力指数明显增加(P<0.05),其它检测结果无统计意义。结论:缺血性眼病患者患眼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BVD均下降,RI增加。彩色多普勒对缺血性眼病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房灌注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IOL)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30例30眼玻璃体切割术后6~12mo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行前房灌注下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5a。

结果:患者30例30眼在前房灌注下,成功实施了后房缝线固定IOL植入术,术中出现睫状体出血1例,术后玻璃体出血1例,脉络膜脱离2例。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得到提高,视力≥0.3者24例(80%),其中视力≥0.5者8例(27%); 视力<0.3者6例(20%),其中视力<0.1者2例(7%)。

结论:前房灌注下行此类手术,术中眼压控制稳定,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恢复视功能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超卢造影和磁共振成像评价羟基磷灰仃眶内植入术后帆管化检测进行比较,验证超声造影对义眼座植入术后血管化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使用超声造影及增强磁共振成像对10例植入羟基磷灰白义眼座术后进行血管化检测,对羟基磷灰石的强化面积及完全血管化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都很好地显示了羟基磷灰白义眼座植入术后的血管化过程,每个月两种检查方法显示的强化面积经统计无差别,显示了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术后完全血管化时问是5~6个月。超声造影冠示了更好的动态过程。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检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血管化的有效方法,其显示的动态过程优于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多孔羟基磷灰石(HA)血管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眶内植入HA义眼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与增强M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A眶内植入术后早期(2—4周),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球体前部分血管分布情况、分布密度;后期(术后3—6个月)则显像不明显。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眶内植入术后早期的血管化评价,后期则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