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后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院283例PCI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ACS患者,排除既往肺部基础疾病和心功能不全(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或需药物干预治疗)的患者。采用Borg评分量表评估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出血分级评估患者出血情况,分析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为16.3%(46/283),其中服药1周内发生呼吸困难者占60.9%(28/46)。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轻度呼吸困难(56.5%,26/46),中度、重度呼吸困难分别占28.3%(13/46)和15.2%(7/46)。因药物不良反应停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占8.5%(24/283),其中因为不能耐受呼吸困难而停药者占62.5%(15/24)。呼吸困难组患者出血事件、男性患者比例、吸烟史、左心房容积均高于非呼吸困难组(P均<0.05),而LVEF低于非呼吸困难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事件、低LVEF、男性、吸烟史是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其中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呼吸困难的风险是未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2.925倍(OR=2.925,95% CI:1.386~6.175,P=0.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的诊断界值为61%,即LVEF ≤ 61%的ACS患者更容易发生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结论 呼吸困难在服用替格瑞洛的中国ACS人群中较常见,其程度多为轻度且大部分在服药后1周内出现。出血事件、低LVEF、吸烟史和男性是ACS患者发生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BioID-质谱联用建立一种新的蛋白相互作用的筛选系统;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验证YAP1相互作用的蛋白。 方法 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将质粒转染进293T细胞后,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生物素,继续培养24小时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YAP1特异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irA*-YAP1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HRP-亲和素,检测细胞内蛋白被生物素标记的水平;通过亲和素磁珠,对细胞内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多次洗涤亲和素磁珠上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后,对亲和素磁珠纯化的蛋白进行溶解。取40 μg总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通过蛋白银染试剂盒对PAGE凝胶中的蛋白进行染色,确定亲和素磁珠对生物素化蛋白的纯化效果。通过Label-free质谱法对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鉴定。针对鉴定得到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对生物素化的SMAD3进行验证。通过YAP1的免疫共沉淀,确定SMAD3能与YAP1相互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该质粒在293T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存在的情况下,BirA*-YAP1融合蛋白能够利用生物素标记细胞内与BirA*-YAP1融合蛋白相互靠近的蛋白。在细胞裂解后,这些在细胞内被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能够被偶联亲和素的磁珠纯化,经过多次洗涤,能够富集生物素标记的蛋白。通过质谱鉴定,我们能够获得在细胞内与YAP1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的蛋白类型。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技术,我们证明SMAD3能够与YAP1相互作用。 结论 Bio-ID-质谱联用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蛋白互作筛选的简单、高效的技术,与后续的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联合使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蛋白互作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BioID-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一种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筛选系统,并采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印迹法验证与Yes相关蛋白1(YAP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 构建YAP1-BirA*融合表达质粒,将质粒转染进293T细胞后,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50μmol/L生物素,继续培养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质.利用YAP1特异抗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YAP1-BirA*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HRP偶联的亲和素检测细胞内蛋白质被生物素标记的水平.通过亲和素磁珠对细胞内生物素化的蛋白质进行亲和纯化,多次洗涤去除亲和素磁珠上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后对亲和素磁珠纯化的蛋白质进行溶解.取40μg总蛋白行SDS-PAGE,然后采用蛋白质银染试剂盒对凝胶中的蛋白质进行染色,确定亲和素磁珠对生物素化蛋白的纯化效果.用非标记定量质谱法鉴定生物素化的蛋白质.针对鉴定得到的蛋白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生物素化的SMAD家族成员3(SMAD3)进行验证.通过YAP1的免疫共沉淀-蛋白质印迹法确定SMAD3能否与YAP1相互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YAP1-BirA*融合表达质粒,该质粒在293T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存在的情况下,YAP1-BirA*融合蛋白能够利用生物素标记细胞内与YAP1-BirA*融合蛋白邻近的蛋白质.在细胞裂解后,这些在细胞内被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质能够被偶联亲和素的磁珠纯化,经过多次洗涤,能够富集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质.质谱鉴定显示,能够获得细胞内与YAP1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的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印迹法结果证明SMAD3蛋白能与YAP1相互作用.结论 BioID-质谱联用方法是一种能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筛选的简单、高效技术,与免疫共沉淀-蛋白质印迹法联合使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出院后1年再次发作心梗后心衰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长海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2名,测定发病24h内的血清补体C1q水平并由高到低排列,按照三分位分组法分为3组,根据《欧洲急慢性心衰管理指南2021版》的心衰诊断标准,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是否发作心衰。 结果 3组不同C1q水平心梗患者之间年龄(P=0.003)、BNP水平(P=0.012)、Gensini评分(P<0.001)、Killip分级(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43)、出院后发生心梗后心衰例数(P=0.00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12.8月,共有36名患者发生心梗后心衰,C1q水平是发生心梗后心衰的独立影响因素。出院后1年发生心梗后心衰患者的C1q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心梗后心衰的患者(P=0.001)。C1q水平预测心梗后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3(95% CI 0.627~0.772),以血清浓度138.2mg/L为临界值,预测灵敏度为41.67%、特异度为92.86%。 结论 以高分位C1q水平为对照,低分位C1q水平为发生心梗后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梗后早期C1q水平低,出院后1年发生心衰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和首次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608例,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TO组(150例)和非CTO组(4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对冠状动脉CTO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内中膜厚度及多个危险因素构成的综合预测变量对CTO的预测价值.结果 CTO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BMI、高血压病患者比例、血肌酐水平、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均高于非CTO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BMI、高血肌酐水平、高总斑块积分及高平均内中膜厚度是CT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及综合预测变量(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的AUC值(95%CI)分别为0.676(0.637~0.713)、0.633(0.593~0.671)和0.738(0.701~0.772),综合预测变量的AUC值与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动脉总斑块积分和平均内中膜厚度对冠状动脉CTO有一定预测价值,综合年龄、BMI、血肌酐、总斑块积分、平均内中膜厚度的联合参数对CTO的预测效能优于两者单独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