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了解某院成人呼吸道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型,以及其与产β 内酰胺酶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0月-2012年7月临床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者(成人)的痰标本1 994份,进行嗜血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生物学分型、β 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1 994份痰标本共分离嗜血杆菌102株(5.12%),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68株(66.67%),流感嗜血杆菌20株(19.61%),其他嗜血杆菌14株(13.72%)。副流感嗜血杆菌共检出Ⅰ~Ⅵ 6种生物型,分别为:Ⅰ型42株,Ⅴ型14株,Ⅱ、Ⅵ型各4株,Ⅲ、Ⅳ型各2株;其中54株(79.41%)产β 内酰胺酶。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83.82%、60.29%、57.35%和70.59%;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克拉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8.82%、13.24%、5.89%、20.58%和25.00%;尚未检出对亚胺培南、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各生物型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副流感嗜血杆菌是该院成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Ⅰ型和Ⅴ型为主要流行生物型;多数菌株为产β 内酰胺酶株,临床应重视副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及耐药性分型监测,防止耐药菌株流行。  相似文献   
2.
非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指有机磷农药经皮肤、粘膜和呼吸道吸收而引起的中毒。由于中毒途径隐匿,易被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本文将我院1987年6月~1996年9月收治的非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诊断误诊35例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农村30例,城镇5例。男性27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3.4:1。年龄13-50岁,平均年龄25.6岁。误诊时间4—16小时,平均8.5小时,中毒农药种类:甲胺磷16例,敌敌畏10例,敌百虫5例,马拉硫磷4例。全部病例均经检测血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联用灯盏细辛和普康喜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根据1985年WHO修正糖尿病标准诊断糖尿病,选择1999~2 0 0 2年收住院2型糖尿病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4 0例,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2 0例,对照组2 0例。2组病人治疗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 >0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型,生物型与产J3内酰胺酶及耐药基因的关系,生物型与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新邵县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8月24株成人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离株,采用V因子、X因子、V+X因子试验做卫星试验及嗜血杆菌生化鉴定卡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分型;头孢硝基酚纸片法进行p内酰胺酶试验;用嗜血杆菌药敏试验卡和K—B法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24株流感嗜血杆菌共检出Ⅰ、Ⅱ、Ⅲ、Ⅴ、Ⅵ、Ⅶ、Ⅷ型7种生物型,以Ⅱ、Ⅲ型为主,分别为10株(41.7%)和7株(29.2%),未检出Ⅳ型生物型;共有22株检测出TEM基因(91.7%),其中9株为8内酰胺酶阴性,受试菌株仅2株未检出TEM基因,分别为生物Ⅱ型和Ⅲ型各一株;所有菌株未检测出ROB基因;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分别为54.2%和58.3%,所有菌株对头孢克洛、亚胺培南、氨曲南敏感。结论流感嗜血杆菌生物Ⅱ和Ⅲ型是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流行生物型,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出严重耐药性,TEM-1型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本地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头孢克洛、亚胺培南、氨曲南可做为产酶菌株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出血热)发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则预后严重。在基层医院,其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尚不能普遍应用,故本病的诊断目前仍常以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资料为依据,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为提高对本病诊疗的认识,兹将本院1988年元月~1990年12月收治的较为典型的280例出血热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分析一、一般资料1.年龄、性别:本组年龄最大70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