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维利  牛国旗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药》2018,39(4):471-47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10.20)岁。以术前髓内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 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功  张井泉  耿春辉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513-1513,156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posterolateral fusion,PLP)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价值。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1例,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5例。按照Denis分型:单纯压缩骨折11例,爆裂骨折21例。骨折共累及椎体32椎,T102椎,T113椎,T128椎,L1 10椎,L25椎,L34椎。均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评价内容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2min,平均失血量420ml,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25%。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术后3月内固定椎弓根钉断裂1例,供骨区疼痛或不适8例,发生率25%。结论胸腰椎骨折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的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取自临床患者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2组。术中所取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人类腰椎间盘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阳性,重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强阳性,且随着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程度加重其表达也进行性加强(P〈0.01)。 RT-PCR结果显示,HIF-1α和GLUT-1基因存在于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中,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GLUT-1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二者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可以考虑通过检测HIF-1α和GLUT-1在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来检测腰椎间盘组织退变情况,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置钉及截骨矫形,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侧凸Cobb角为(56.5±22.5)°,后凸Cobb角为(65.2±19.5)°,C7PL-CSVL为(45.8±16.9) mm,SVA为(48.7±25.4) mm。术后4周侧凸Cobb角为(20.8±11.5)°,后凸Cobb角为(22.0±6.6)°,矫正率分别为(65.1±9.7)%和(64.6±10.6)%;C7PL-CSVL为(22.3±8.9) mm,SVA为(23.3±13.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18.5±7.9)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22.2±10.8)°和(23.6±7.7)°,C7PL-CSVL为(23.5±10.8) mm,SVA为(24.7±12.5) m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椎体形态结构以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手术方案个体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术前预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内固定、融合节段及截骨矫形方式,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并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李振伟  黄德刚  周功  刘涛  陈辉 《安徽医学》2016,37(7):860-862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术在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骺分离的效果。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15年10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儿童肱骨近端骨骺分离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经皮穿针内固定组(18例)和闭合复位外固定组(16例)。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3~96个月。经皮穿针内固定术:18例疼痛均消失,平均肩关节伸屈从42°增至171°,平均旋转度从32°增至86°,均有明显改善(P < 0.05)。闭合复位外固定术:16例疼痛均消失,平均肩关节伸屈从40°增至167°,平均旋转度从35°增至84°,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两种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伸屈功能和旋转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提高肩关节外展方面,经皮穿针内固定术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骺分离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远期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治疗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方法选择。方法:对36例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7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27例采用解剖钢板固定,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结果:36例随访12~36个月,Neer标准评定优19例,良8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为75%。结论:明确肱骨外科颈骨折类型后结合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并予积极的功能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手术术中硬脊膜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对蚌医二附院2008年2月-2010年8月脊柱肿瘤手术术中出现硬脊膜缺损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3.5岁,脊膜瘤8例、神经鞘瘤3例、椎体转移瘤2例。肿瘤连同受侵硬脊膜切除后硬脊膜缺损,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覆盖、紧密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持续硬膜外引流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13例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脑脊液漏、硬脊膜假性囊肿及中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术中硬脊膜缺损,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覆盖、紧密缝合、局部加压包扎、持续硬膜外引流,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会导致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颈椎的灵活性,仅通过某一颈椎矢状面参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男38例,女37例,年龄60~67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测量数据分为两组。评价影像学结果,Jackson应力切线法测量的颈椎生理曲度、颈部倾斜、T1斜度、胸廓入口角、C2-C7矢状面垂直轴、C7斜度、责任椎间隙的活动度、高度和角度。结果:在颈椎矢状面参数中,除胸廓入口角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他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T1斜度与C2-C7 Cobb角的相关性最强。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与C2-C7 Cobb角显著相关。但在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随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数据,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评估颈椎正常弯曲度时,除胸廓入口角,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与C2-C7 Cobb角相当;但椎间成角比椎间高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